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晚清小说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刊行,读者之阅读,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作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十分尊重读者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李伯元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创作和刊行中,晚清报刊所载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广告,生动揭示了李伯元边写边刊、编读互动的创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反盗版宣传,以及读者对该小说"官场高等教科书"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的特点以及读者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小说研究意义重大。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小说广告是小说及其作者、读者、书局之间不可缺少的媒介,它参与了小说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广告传媒视角,对晚清小说广告与小说作者、读者、出版商和文化环境等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健 《各界》2008,17(7)
"五四"运动后,中国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在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叙述调子等方面都有着与过去传统小说很大的区别,通过对鲁迅小说这种"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小说在叙述模式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颖慧 《理论导刊》2006,(11):120-122
插图的大量增加,是晚清小说中一个特殊现象。《申报》上刊登的小说广告,体现了晚清小说插图大量增加、插图本小说价格不断降低、以及“每名绣像,逐回图说”的插图方式等特征。这些广告虽然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但却真实地体现了晚清的书坊主们对小说的经营策略,以及晚清小说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孟丽 《理论导刊》2007,(11):128-130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奇的情节内容,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作为国人首次译介的五篇侦探小说,译者张坤德的译文中既有对传统写法的保留与固守,同时也有对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接纳和吸收。我们在惊叹翻译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这份"进步"背面所隐藏着的译者依照传统所进行的一系列巧妙应变。  相似文献   

6.
正一、何为"大国"之"大"历史上的中国,一直都被世界上的他国视为"大国"。即便是自晚清以降,中国遭到西方的冲击而由"富"转"贫"、由"强"变"弱",中国在世界上也未一时间丧失"大国"之地位。反是今天,在经过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腾飞之后,中国实现了晚清以来一直追求的"富强",我们却对自身的"大国"形象产生质疑。这让我们不禁去想,究竟何为"大国"?"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中的声音世界具备三种形态:大自然的声音、人物话语和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民间音乐>、<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等小说中,三种声音水乳交融的穿插在行文中,而来自民间的音乐逐渐成为主旋律.这体现了民众与权利者平等对话的自由精神,是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化世界感受.莫言将"五四"以来被遮藏的民间话本小说、戏曲的声音重新发掘出来,是对当代文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风情小说独特的地域风情中寄寓着深切痛彻的"民族的隐痛",在对湘西风情小说中的诸多有着"健康人性"的女性的文学叙述中,沈从文的目光冷峻而忧郁;在其热情的赞美中,我们可以听见他淡淡的但却是痛彻而又悲悯的叹息.所以,我们不能将其作品完全看作是向远景凝眸的幻影,或是将其看作是对湘西风情的刻意展示.  相似文献   

10.
吴霖 《学理论》2012,(12):136-137
以多年前深受日本年轻人所追捧的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活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等主题,来剖析当代日本社会以及年轻人对"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2)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杜国良 《学理论》2011,(9):88-89
左宗棠,晚清一代名臣,又被称为"中兴名臣"。生于盛世的余晖中,学于乱世的前夜,入仕之途艰难曲折,终以荐举之路步入仕途。入仕之时,适逢乱世,大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中,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他,学以致用,力挽危局,虽不能扭转乾坤,但也给当时的世人以一线希望。他的一生,特别是求学——入仕的历程,无意中成了晚清政局演变的缩影。命运对他个人而言是垂青的,成就了大器晚成的他,但晚清政府就远没有他个人幸运。  相似文献   

13.
正《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遗著。1935年写于狱中。作者以亲身经历概括了中国从"五四"运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悲惨历史,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肆意欺侮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他满怀爱国主义激情,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作者高声疾呼,"母亲快要死去了""救救母亲呀!"他指出挽救祖国的  相似文献   

14.
郭红敏  卫红春 《侨园》2013,(6):70-71
<正>《铁流》成为代表作在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有一座土木结构的两进庭院。1897年8月11日,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曹靖华就诞生于此。如今,这里已成为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曹靖华从小跟着父亲曹植甫读书。曹植甫为人刚直,反对守旧,力持创新。20岁时,他赴陕州考中了晚清秀才。他本可以得到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看到家乡愚昧,便回乡设校授徒,教化育人。曹靖华少年时受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在开封省立二中求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并被选为河南省学联代表,赴  相似文献   

15.
今何在创造了一个"九州狂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成为承载作者幻想的舞台.今何在的玄幻小说广泛吸收了现代小说、西方玄幻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台港通俗小说的写法,在通俗的故事框架中,加入了现代小说的元素,让小说在轻松中蕴含着沉重,自觉追求一种雅俗融合的写作境界.今何在的小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有着综合吸收创造的气象.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1)
"信封"与"池塘"是彼得·昂格尔著作中两个著名事例,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将慈善进行分层,区分慈善中我们必须去做的与我们鼓励去做的事。其中,是否对他人产生同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主要意图在于质疑昂格尔对义务的过宽界定,认为其导致了慈善范围的极度缩小,存在着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区分慈善与义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马珮 《民主》2005,(5):38-39
父亲生于1885年,1970年正值他支持过的“五四”运动51周年的日子里去世的,他去世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在他身边,不是在外地工作就是在“五七”干校,待通知我们回来时他已经走了,没有能够见到他最后一面,看到的是他的遗体。他虽说享年85岁,但他实际只工作到73岁,因为1958年后他就病休了。73岁中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0)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关于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五四精神"助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应铭记历史,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启蒙理性是五四以来文学主体性的核心.兴起于人的主体精神高昂时代的先锋,对启蒙理性进行了质疑和颠覆,在另一个维度上构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即非理性主体.先锋文学的非理性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抗和颠覆已有的文学形式,追求文学形式的革新和自由;二是文学主题上关注入的内在真实,书写人的欲望、邪恶、梦幻,表现人的非理性存在.先锋小说开启的是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