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雇佣习惯法的实施没有类似于国家法的强制力保障,则只能依赖于社会力量.雇工群体与雇主群体是其分别作用的对象,他们的背后分别有着不同的压制和惩罚机制,正是这些机制促使他们安于遵循他们力量博弈所达成的雇佣规范.  相似文献   

2.
雇佣契约的独特性使得对其履约机制的考察必须深入到劳动的过程之中,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关系霸权"理论是分析雇佣劳动过程最为适合的工具.在关系霸权理论的运作机制中,雇主与雇工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雇主的目的在于控制雇工进而控制劳动过程,而雇工的目的则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相应的雇主与雇工在其中所采取的策略也...  相似文献   

3.
雇佣契约的独特性使得对其履约机制的考察必须深入到劳动的过程之中,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关系霸权"理论是分析雇佣劳动过程最为适合的工具。在关系霸权理论的运作机制中,雇主与雇工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雇主的目的在于控制雇工进而控制劳动过程,而雇工的目的则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相应的雇主与雇工在其中所采取的策略也就有着极大地不同。  相似文献   

4.
农业雇佣习惯法的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渊源的动因、进路和资源三要素具体到农业雇佣习惯法的渊源中转化为利益、博弈和契约。农业雇佣习惯法的创生和发展主要是雇主群体和雇工群体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而做出的智识性选择,此种智识性选择藉由雇主群体和雇工群体博弈而产出的农业雇佣契约的形式演化为农业雇佣习惯法。  相似文献   

5.
雇主对雇工的赔偿包括由雇佣关系产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责任:一是雇主责任或者雇佣人无过失责任,即雇主对雇工在执行受雇活动中致第三人损害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一是雇主对雇工在执行受雇活动中所遭受的损害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由于雇工在执行受雇活动中遭受的损害大都是人身伤亡,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雇主对雇工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论雇佣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雇佣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雇佣犯罪,实即借用经济学上“雇佣”概念以表征某种特定情形的犯罪现象(形式)。所谓雇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版1988年版第400页)的解释,雇,即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如雇工,雇保姆;雇佣,指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出钱的人称雇主,出力的人叫受雇人。以法律上考察,雇主与受雇人通过自由协商并达成一致协议后,雇主与受雇人  相似文献   

7.
雇主转承责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雇工现象大量出现。但囿于以往的认识,雇工现象长期未得到我国现行法律的规范认可。《民法通则》中未对雇佣关系作出规定,新颁布的《合同法》亦未涉及雇佣合同,使得因雇工行为所产生的纠纷难以及时、合理地得到解决。为此,本文将就雇主转承责任及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作以下探讨。 一、雇主转承责任的产生基础——雇佣合同分析 转承责任是侵权行为特殊责任形式。在此种责任中,存在着三种主体,即行为人、受害人、责任人。当行为人致他人损害以后,…  相似文献   

8.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其主要劳动力的,但是家庭农场的劳动力需求超出其家庭成员数量时,实现家庭农场雇佣关系中的雇工权便成为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家庭农场雇佣关系中的雇工权同成员权、特殊雇佣关系同人身顶股制、商合伙中的劳务出资进行比较研究,可明确使家庭农场雇佣关系中的特殊雇工享有拟制性的"成员权";对家庭农场特殊雇佣关系中的"雇工权"与"成员权"进行制度对接,可以完善家庭农场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结构。  相似文献   

9.
雇佣犯罪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雇佣犯罪是行为人(雇主)以提供某种利益为条件,雇请他人(受雇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受雇人按照雇主的犯罪意图,单独实施或与雇主共同实施犯罪,从而获得约定利益的犯罪形式。雇佣犯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共同犯罪,在雇佣双方关系主体身份、犯罪动机、行为手段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司法实践中应当对雇佣双方在共同犯罪中的性质、作用和实行过限问题进行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10.
在雇佣合同与国家豁免的关系问题上,国家之间的最大分歧在于,政府的雇员是否有权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有权在法院地国起诉雇佣国。国家实践和立法的现状所预示的趋势是:在涉及雇主为国家的诉讼中,法院对与私法领域的雇佣合同完全相同的雇佣合同通常会实施管辖权,但是,如果这类合同涉及到雇员对政府职能的履行,法院就会给予被告国家豁免权。  相似文献   

11.
契约作为资源交换中介显示出来的交换脱离直接效用的特征,不仅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流转,在该效度上满足社会大众对秩序的需求,而且其所反映的诸如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等精神体现了对人性的皈依和对公民尊严的呵护.公平地位、自由意志和合意达成是公法契约尤其是刑事诉讼契约中的当事人主义的主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雇主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即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实施侵权行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由于雇主“替代责任”的特殊情况,本文就雇主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略作粗浅探讨,希望能从侧面反映实务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第三人致雇员人身损害的案件本来与普通的侵权案件并无实质的区别,但是由于雇佣关系的存在,司法解释规定雇主应对此类损害承担责任,将雇员的损失转嫁于雇主,再由雇主在承担赔偿责任后通过追偿权来弥补自身损失。此种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雇员的损害得到及时的救济,但是却忽视了雇主的利益,使雇主承担了自己过错之外的责任,不符合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违社会公平,也为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应视为已经失效,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将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雇佣他人从事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受雇人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由雇主承担责任。雇主责任构成要件要求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是受雇人从事雇佣活动的行为或者说是受雇人执行职务的行为。关于"执行职务"范围的认定以与执行职务具有内在关联性作为一般的判断标准,对于一些介于执行职务与个人行为的边缘行为的认定应结合案情、内在关联性标准,雇主可预见性标准等多项标准予以认定,同时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认定,确立责任的归属。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争议显性化的问题日益突显。主要成因:一是私营企业主思想观念的障碍;二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不完善;三是劳资集体协商机制未建立;四是雇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促进新时期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一要加强培训教育,转变私营企业主的思想观念;二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推进劳资关系调整制度化;三要加强私营企业的工会等组织建设,实现劳资关系协商集体化;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雇工的自我保持意识;五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证劳动法规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劳工保护法     
不当解雇根据已由 EA,80(1980年雇佣法令)修正过的 EPCA(劳工保护统一法令),具有五十二周或更长连续工龄的雇员享有不得被不当解雇的权利。对雇佣期始于1980年10月1日或其后的雇员来说,如果他们的雇主和雇主的子公司在两年间雇佣了二十人或不到二十人,他们的连续工龄必须超过两年才能享有该项权利。这并不意味对享有此权利  相似文献   

17.
雇佣关系为现代社会之普遍现象,雇员在职务中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国应比较各国民法规定,出台详尽的规定:在归责原则问题上,应考虑到雇主较雇员资力悬殊的特别情况,在所有的情况下,让雇主替代雇员赔偿;在第三人确认上,应对雇员是否也属于第三人加以具体规定;在职务范围的认定问题上,应对雇佣关系转移加以规定;在雇员的行为是否要求构成侵权的问题上,应采用肯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雇佣犯罪是以金钱关系为基础 ,由雇佣者出资收买受雇者 ,受雇者按照雇佣者的旨意所实施的犯罪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现象。雇佣关系的存在 ,明显的暴力犯罪 ,犯罪既遂比例高是其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引发雇佣关系的普遍化和常态化,雇员的活动特别是致害行为会因雇员的身份而变得复杂化.各国侵权行为法对雇员的侵权行为做了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雇主替代责任.雇主替代责任并非只要一出现雇员的致害行为,雇主就得承担替代责任,为雇员的侵权行为"埋单",相反,这一致害行为会因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而导致不同的责任分配后果.本文从雇主替代责任的概念和性质出发,探究了雇员致害行为所引起的侵权责任的属性,并对雇主责任进行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初现倪端,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雇佣杀人犯罪的新特点,如缩减雇佣环节,降低雇佣成本,雇主身份"平民化",隐蔽性更强,犯罪跨区域性特征增强等。网络雇佣杀人犯罪是传统雇佣杀人犯罪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应加强研究网络雇佣杀人犯罪的新规律,统筹利用传统侦查手段和科技类侦查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侦查信息化建设,寻找有效的侦查方法,提高此类犯罪的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