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6月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条,相当于一部小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内容的制定上,该法有几大值得关注的亮点。亮点一:明确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亮点二:个人信息被冒用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调整发生在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在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因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可以分为形式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实质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形式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还没有一项专门的法律,实质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包括散见于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应该尽快制定形式形式意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似文献   

3.
新政新规     
《支部生活》2013,(2):51
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2月1日起实施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划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明确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以及如何对网络水军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李永俊 《当代贵州》2014,(29):55-55
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划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明确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以及如何对网络水军进行规制。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维权成本高,利用网络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违法成本过低的现实,《规定》加大了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王磊 《实事求是》2014,(3):79-81
我国网络用户众多,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大量的个人信息记载于网络。这一方面对政府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出现、以及"人肉搜索"盛行,正表明公民越来越被"透明",越来越难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与此同时,我国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公民维权意识薄弱,现实中又无相应的执法机关专职负责监管。个人信息对公民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其保护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自己的积极监督和主动维权。  相似文献   

7.
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网络用户自身也逐渐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产生担忧.通过对国内外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其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可能路径,如发展大数据伦理原则、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引入被遗忘权等,以期待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22):50-5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依据《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启动网络“人肉搜索”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侵犯,可以起诉侵权人。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依据规定,被侵权人最高可获50万元赔偿。  相似文献   

9.
政策快递     
《北京支部生活》2013,(1):70-71
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律保障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决定》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重点解决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政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行政法的特别法。目的特定原则是行政法比例原则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体现。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处罚,并且以处罚机关为主,很少涉及工作人员。基于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的原则,个人信息保护法应优先于行政法适用,在信息主体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忽视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屡屡泄露的个人信息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呼声越来越高.现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厘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些理论问题,十分重要.作者在此就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关系问题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标志着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有了强大的法律后盾。  相似文献   

13.
正想要下载某个APP,先得授权大量个人信息,否则无法使用;闲聊中提到某商品,不久竟收到精准推送的广告;收到陌生来电,对方居然知晓自己的姓名、身份等信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威胁。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范APP收集个人信息活动。《规定》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3)
<正>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发起网络"人肉搜索"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依据规定,被侵权人最高可获50万元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侵权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赔偿。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一家之言     
<正>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风险面前,如何让个人信息的保存、使用和流动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在法律层面,迫切需要制定专门性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并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处理予以特别规定;在行业层面,要建立互联网、电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行业自律机制,使客户信息的采集更加透明,切实履行保密义务;在技术层面,要建立规范的网络认证标准体系,加快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的推广,降低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唯有如此,才能遏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停用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代身份证全部停用,持一代证将无法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无法办理银行、电信、保险等业务。此外,二代证将增加指纹信息,首次申领的公民在办证时直接登记指纹信息;已经领取的公民登记指纹信息通过换领、补领逐步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国标正式实施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月1日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生的"返乡大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存在困境。目前信息网络法、教育法以及其他部门法虽可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提供一定支持,但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制度层面均存在不足。应当确立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有限披露机制,出台《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安全保护办法》,推动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践中,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不完善、个人立法保护薄弱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信息安全的长足发展。因此,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机制等,是今后加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治化建设的长效之策。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兼具机遇与风险,研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实现方式,可以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体系提供优化路径.通过不同维度梳理大数据的内涵,分析大数据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基于个人信息的"权益"与"权利"的内在分歧,讨论个人信息的"权利"保护的规范形式.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对个人信息进行赋权保护,在民法中规定个...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个人信息保护也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收集、使用、保存整个生命周期均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面对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健全、行业自律缺位、个人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困境,有必要实行多中心治理方式,构建以法律为准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个人等多主体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格局,全面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