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1,(1):55-55
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的思想改变了中国,许多经典论述打动了世界,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文伦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具有历史和伦理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它既是中国伦理文化寻求自己新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渴望新的道德生活和追求新的伦理目标的价值使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中国现代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坚持与发展、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有机统一等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使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伦理学混乱杂陈的发展状况,开辟了通向科学伦理学和崇高伦理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1)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70多年来的进步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逻辑的根本依据,在曲折前进的进步历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之后,其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四个阶段;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历史平台:新中国政治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凝聚力;新中国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凝聚力;新中国文化繁荣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新中国社会和谐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可以说,新中国的进步状态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这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具有多重性与深远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具有广泛性与组织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具有多向性与螺升性,等等.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当代中国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由衷地喜悦.广大青年激动、狂欢,又不乏冷静的思考.让我们纪录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青年的所感、所为、所思,永远保留住一段珍贵的"7.13"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建立在高污染、高消耗基础上的粗放式经济发展使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污染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文章探讨了如何实现从技术理性向生态理性转变、建构当代生态文明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让人们共享文明成果、分享社会进步的利益,才能更大的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为丰富当代文化、建设现代文明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刚存庆 《湖湘论坛》2006,19(1):19-21
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只有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文化是一切制度与行为的基础,因此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主张的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这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朱志勇 《人民论坛》2010,(5):272-273
现代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良好工作传统,树立正确网络观、开设思想教育网站、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实效、开展网络文化宣传、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全力占领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1.
李薇 《探索与争鸣》2007,(12):61-62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背景下,11月12  相似文献   

12.
姚思陟 《求索》2010,(3):223-225
宋代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是指在宋代三百余年间,生活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及个体共同拥有的先验的文化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共同对市民文化功能认可的一致性。在社会生活的层面形成对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是宋代社会的社会共同体开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成功举措。市民文化社会共识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宋代社会,特别是下层社会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宋代社会综合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上层封建统治阶级与下层社会被统治阶级的妥协和融通,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相对的克服了,或减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意识与行为,也相对的克服了下层劳动者阶级“无欲净植,静虚无争”的封闭状态。在宋代社会,统治者利用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作用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300余年,上下信而多仁恩,保持着社会运行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曹劲松 《群众》2021,(5):55-5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会审议通过的发展规划建议,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中国"和"改革"两词在30年前被郑重地书写到一起的时候,相信无人能准确言及其对30年后今天的真正意义.中国改革近30年的印痕,深深地嵌入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悄悄地改写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渐渐地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也缓缓地积累了中国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突破的诸多瓶颈.  相似文献   

15.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极大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长尾产品的流行度)仍然是一个极大极大的数.互联网及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使之由过去的单一变为复杂多样.因此,我们在引导服务青少年时要在发挥"头部"聚合作用的同时,把关注的视野放大,重视青少年文化需求的细化,"以人为本"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方刘 《党建研究》2021,(10):49-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蔡晓明最近在广昌县就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时强调,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系统干部一定要像当年苏区人民支持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立那样,带着深厚感情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尤其是中央苏区发展振兴,满腔热情地帮助苏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苏区人民早Et脱贫致富,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坚定的政治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政治文化冲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自信与人们文化认同正相关,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培育政治文化自信对提升公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和实现政治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执政党内的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培育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对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坚定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稳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政局动荡,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能一事无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加快发展,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耐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邓小平多次提出安定团结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隐忧备忘录赵磊1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尽管我们为此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比如通货膨胀、腐败问题、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秩序等等人但我们仍可以说,改革的市场取向已是不可逆转了。然而,市场取向之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