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跨部门的复合治理方式取代碎片化的单一治理方式已成为公共事务治道变革的主要趋向。社会复合主体作为杭州首创的公共事务新型治理载体,因其良好的治理绩效而受到国内学界的较大关注。本文基于复合治理理论诠释了社会复合主体的生成及其意义,对杭州运河综保工程的复合治理实践进行个案剖析,并在反思个案运行困境的基础上,对社会复合主体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走势作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吴茂见 《思想战线》2007,33(3):110-115
经济与社会治理应突破市场与国家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构造由市场、社会和国家共同参与的三维治理方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各国政府的治道变革方兴未艾,其中第三部门承担干预职能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三、第三种调整机制在环境资源法中的运用 第三种调机制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治理方式的推行和治道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的加强;二是与政府体制改革相联系的治道变革或行政改革;三是与民间组织相联系的社区建设,这实际上是中国治理的综合反映.从法学研究角度看,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经济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治道变革则是行政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则成了民法学研究的热点.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重点是将环境资源保护群众组织和社区建设、各种生态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国的社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和市场绿化.  相似文献   

4.
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正昌 《前沿》2008,(5):90-93
传统的政府处于全能型地位,权力高度集中并管理一切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纷杂的公共事务,全能型政府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治理主体多元化为政府治理公共事务找到了新的方向,即在处理一般性公共事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应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通过采取承包、谈判以及协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对公共事务的治理。由此可见,在公共治理中,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法治政府是较为理想的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爱方 《传承》2008,(20):112-113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倡导的是服务行政的观念,强调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最优选择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共同平等地合作治理,以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政府形象,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用全新的思路努力建设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倡导的是服务行政的观念,强调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最优选择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共同平等地合作治理,以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政府形象,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用全新的思路努力建设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7.
李宜强 《理论月刊》2012,(7):138-142
传统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政府管理区域公共事务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政府必须把一部分权力分离出去,还权于社会,而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应当是承担这些职能的社会组织。因此,引入以"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为特征的治理就成为了必然。在法国,治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它践行"竞争-合作主义",不是一般民主机制中包含的以政府主导、对社会多样性成分的吸纳,而是平行的、各以主体身份存在的磋商与对话模式。从法国的实践经验看,治理要得以真正建立,必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民社会三个层面上形成合作,实行多层面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8.
从治理角度看我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利 《前沿》2004,3(10):119-122
治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治理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我国政府、公民政治准备不足 ,政府与公民互动仍困难重重。政府与公民关系重塑走一条政府主导型道路 ,成为我国政府治理中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主体性特征,即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主体性既不被外界所赋予,也不能被外界所剥夺或侵犯;公众参与还具有客体性特征,即每个公民不仅享有合法利益和权力,而且承担公民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伦理和法纪;公众参与也具有互动性特征,即由于公众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这种参与既是公众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互动过程,也是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佟德志 《人民论坛》2014,(14):8-10,23
当代西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对政府、社会和公民等各方治理主体,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的国家治理仍处于发展早期。西方治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与我国国情结合,不能照搬。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既需要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设计,亦需要公民自治的社会基础,良好运转的市场经济更是必不可少的依托。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治理理论的神奇效果,它仍然只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治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对我国的理论界和政府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政府重要职能之一的社会治安管理,我国提出和实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面临着治道变革的内在要求。这种治道变革首先要在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层面上把根植于中国计划经济背景下实质为综合"管制"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一到现代治理理论的框架中来,然后才有可能在辩证否定政府或市场单一中心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多中心治理的治道变革。  相似文献   

12.
“警务广场”是对政府新的治道的有益尝试,是能够解决很多老大难问题的。过去的一些理论包括经济理论、国家理论、社会理论、行政理论、执法理论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传统的治理之道,但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警务工作,会出现很多现实的问题。服务执法理论是一种新的治理之道。湖州的警务改革和政府的治道变革有很大的关系。民意导向型警务不仅对公安建设与警察体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政府的治道变革也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这同样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以来,新西兰不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了新的治理方式,在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基督城的治理方式中,政府、公民个人和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地方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其运作中的分权、广泛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法治及长期规划性等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积极成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萍义  曹义 《人民论坛》2010,(12):58-59
20世纪后期以来,新西兰不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了新的治理方式,在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基督城的治理方式中,政府、公民个人和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地方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其运作中的分权、广泛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法治及长期规划性等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积极成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2,(9):4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公民社会的逐渐兴起,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主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将非政府组织引入公共管理格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独特优势,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治理,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相对而言,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受制于体制机制的约束,与数字城市社会治理的需求相比,亟待拓展活动空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社区是在公共事务治理中一个需要亟待改善的领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很多城市现代商业小区运作模式的成熟,城市社区治理开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城市社区发展正在从社区治理向公民治理演进。武汉市中央花园社区在公民居务、政务、商务、服务等方面创新了居民参与的渠道和平台,突出了居民的主体地位,是拓展社区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一、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导向城市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石,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社区建设展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导向,是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更加缜密。公共部门人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他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本性。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政府深入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下面主要是梳理了三种主要的人性预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大主流的政府治理实践模式,并据此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治理模式的演化进程,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要讨论和说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民精神实质上就是公民对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体现为公民在理性选择中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认可。当代中国社会中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与利益多元、理性公民、风险社会等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是正相关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表现越优良,获得的信任指数会越高。当前,地方政府在现实行为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出现一些行为背离现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升当前地方政府信任指数的路径主要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培育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及时有效的回应机制;强化行政责任与民众监督力度;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人民导向化;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20.
化涛 《湖湘论坛》2012,(1):33-37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主体,它的任何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的利益整合和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回应要求政府对社会发展和公民诉求做出积极反应与回复。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客观使然,更是应对当代社会转型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政府行为的理念塑造、流程设置以及机制规范,是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