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9)
蒙古族是一个既神秘古老又才华横溢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也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迹。保护这些蒙古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促进,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对内蒙古地区现存的蒙古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立法建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的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时刻 《侨园》2013,(5):46-47
<正>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之一,而犹太商人又以其独特的经营技巧富甲天下,摘取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同时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的长廊里,客家人在远离"中心"和"主流"的地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并执着地传承着自己的血脉和文化。客家人经历的苦难,和犹太人是何等的相似。说潮州人、温州人是"东方犹太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忽略了犹太人饱受战乱、四处迁徙的历史,而这个,与客家人是相同的。所以,称客家人为"东方犹太人"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上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文化可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分别以口语、文字和高级宗教为代表。民族个性的形成并非缘于独特的基层文化,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基层文化与高层文化的独特结合。高层文化相较于基层文化更具有普适性和世界性,它是民族形成的关键内容。现今所有民族的历史都能说明这点,而中国回族的历史尤其具有说服力。因此,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这一命题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董家蕙  王耀征 《民主》2010,(2):17-18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留下了丰实的文化遗产。在近现代,  相似文献   

6.
云南青铜器承载了大量古滇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宝库,青铜器让今人管窥了古滇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本文就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对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铜鼓在当今民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系统地了解铜鼓在古滇国时期和现代民族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刘金祥 《学理论》2009,(3):83-86
一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血管必定流淌着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她的身躯里必然摄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滋养。犹太民族像一条奔涌的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唱一路悲歌,泣一路血泪,创造了文明史上的累累硕果和铮铮丰碑,记录了诸多辛酸和遗恨。发端于4000多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体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抗争精神的民族——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8.
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骥才 《民主》2006,(8):1-1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时代,由于历史悠久,民族多样,文化板块众多,形成了缤纷灿烂、风情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化,真可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农村的文化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地流传于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而如何正确的加以运用,使其发挥出自身的独特功能,更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就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进行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除学习国外的管理科学外,发掘我国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下简称"孙子")是我国和世界  相似文献   

11.
房伟 《民主》2012,(4):35-37,59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那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殿堂。而在中华大地上.最能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当首推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孔林。  相似文献   

12.
上月底到本月初,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联合召开了专题性的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会议,向全国发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物的呼吁书,这个呼吁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响应。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他们创造的光辉烂灿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继承这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遗迹,已被列为受保护  相似文献   

13.
冉启兰 《学理论》2015,(3):244-2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凝聚,是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宝贵的素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入手,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  相似文献   

15.
廖海玲  李丽芳 《学理论》2009,(18):67-68
云南青铜器承载了大量古滇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宝库,青铜器让今人管窥了古滇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本文就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对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铜鼓在当今民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系统地了解铜鼓在古滇国时期和现代民族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张军善 《民主》2012,(1):33-35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建筑群是指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历史建筑群。2010年8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也是河南省继龙门石窟、殷墟之后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它们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  相似文献   

17.
杨浩 《各界》2007,(2):19-2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泛文化遗产论",这极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制造了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是20世纪最神秘、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学工程,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不仅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曼哈顿工程"的第一推动者核裂变(又叫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形式。核裂变的发现者之一是奥地利籍的犹太科学家莉泽·迈特纳。1939年,莉泽·迈特纳和她的侄  相似文献   

19.
"侗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异质,文化间相互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在这种国际文化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地传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其产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其特殊性,然而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而言,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川西"羌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地震后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和有效性的传承,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可以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而文化全球化亦是大势所趋。一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的特征,亦是一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全球化进程将加快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推动文化更新和融合。因此,在提升文化的世界性的同时确保其民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