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3.
上山下乡运动,是指60年代后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由干各种因素的作用,作为安排知识青年劳动就业措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变成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变为一场运动①这场运动持续了10年之久;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仅就此作一系统的剖析与探讨。60年代末普遍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现实原因。问题之一:就业压力的困扰。60年代末,就业困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城市人口基数大。这是由于50年代初政通人和、经济复苏;工业部门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农民涌往…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中共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原因,法国人潘鸣啸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探索,提出了诸如改造青年思想及消除社会分工的意识形态动机,恢复秩序及强化毛泽东领袖魅力的政治动机,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与限制城市人口增长、解决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动机等观点[1]。我们认为,作为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内特殊人口流动现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可以借用人口学理论视角来进行新的阐释。这方面,美国学者李(Everett.S.Lee)提出的"推拉理论"能够成为一个分析框架。作为上  相似文献   

5.
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从语法上说,它们是同一结构的联合词组,只是这一词组的前后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而已。但从历史上说,它们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提法问题。19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国家开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这就是下乡上山,这一保农业、促就业的试验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来是就业问题的下乡上山,却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也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此后,全国就通用了上山下乡这一提法。从下乡上山到上山下乡,不仅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从细节上,体现了知识青年安置目标和方向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7.
1973年4月,福建省莆田县的小学教师李庆霖,因儿子上山下乡后一些具体困难不能解决,上书毛泽东,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从而引起毛泽东、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专门为李庆霖回了信,并寄去了300元钱,以“聊补无米之炊”。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契机,着手纠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左”倾错误,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有关政策,使涉及全国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高潮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以后纳入国家制度化轨道,"文革"时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终结。它的兴起与消亡都直接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既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这一运动的消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乎贯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前30年历史的全过程,已成为党史、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全国累计约有1791.98万城镇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广大农村,国营农、林、牧、渔场和边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生产劳动。1978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上山下乡运动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末,在红卫兵运动渐趋沉寂时,全国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对这场运动如何评价,史学界所论不多。笔者在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上山下乡和上山下乡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贡献和运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可同日而语,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否定。  相似文献   

13.
李庆霖上书毛泽东距今整整30年了。当今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李庆霖是何许人也,但当时,他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上书“告御状”,在“文化大革命”中可谓是举国上下、老幼皆知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导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转变,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高潮走向终点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5.
万强  林蓉 《党史文苑》2004,(11):34-37
在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从运动的发起到结束的十几年来,邓小平的政治生涯虽几经伏起,但他时刻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一牵动中国百万知青命运的重大运动,也正是由于邓小平举措得力,才使这一运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最终得以顺利解决。邓小平提出插队为安置知青的主要方向从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起,共和国政府在积极振兴国民经济的同时,努力普及教育,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狂潮。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成为一个历史时期内城镇知识青年的座右铭。从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生产劳动,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那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心,震撼20世纪的运动中,毛泽东曾先后发表过三次“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19.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该书由北京早年下乡插队的知青侯隽组织撰写。曾经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主任廖心文和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顾洪章等人担任此书的顾问。该书通过对知青历史的回顾、知青亲身经历的回忆和知青的切身感受,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展现了整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当然,通过此书,众多的读者更可以看到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