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活动中存在潜规则,容易产生司法不公、降低司法效率、贬损司法权威。要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就必须打破这些司法潜规则。建立“审者负其责”的制度,做到审理与裁判的一致;确立内外沟通的桥梁制度——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并将合议庭少数意见在裁判文书中公开;确保新闻媒体报道的畅通,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这样既能强化法官的责任意识,又可使正义以民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提高民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李文彦 《法制与社会》2011,(13):123-124
虽然司法与民意都旨在追求公平正义,但由于民意具有朴素性、多元性、易变性、非专业性等特点,其与司法活动之间既有契合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由于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兴起,民意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使司法活动能够吸纳民意而又不被民意所绑架,司法机关应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对待民意,如细化不同审级之间的职能分工,逐步实现判决书公开并加强裁判文书的法律论证等。  相似文献   

3.
公案是转型期司法与民意交织的怪圈,由于各国普遍信奉"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的司法原则,那么在法律世界观紊乱的今天,公案似乎成了"法官不能承受之重",甚或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明确树立在司法审判中吸收、引导民意,而非排斥、消除民意的司法态度和法治意识,搭建民意与司法互通交流的机制,是寻求司法正义功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司法与民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司法判决和民意之间."民意"也可以称为民心、公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由于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司法经验,法官常常会根据理性思维和逻辑推断对案件予以裁判.由于立足角度不同,判决结果有时会与民意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法官的审判智慧和技巧,也需要民意沟通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刑事裁判书是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中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就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件。说理充分的裁判文书可以起到预防法官恣意,避免司法擅断,实现司法公正,培树法律信仰,促进社会法治,提高法官职业技能,造就精英法官等作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十分重视裁判文书的说理,目前,我国刑事裁判书说理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我国的刑事裁判书说理制度作出改革。  相似文献   

6.
实现阳光下的司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司法透明度、推行裁判文书公开,已成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裁判文书公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网络平台。但是,从观念到制度,从资源到技术,从形式到内容,裁  相似文献   

7.
裁判文书是展示司法过程、彰显司法公正、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必然要求对刑事裁判文书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刑事裁判文书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现状分析:当前刑事裁判文书制作中的主要问题任何改革都由问题倒逼而生,刑事裁判文书改革只有找准问题和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司法理念与裁判文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录 《河北法学》2006,24(4):152-155
裁判文书与法律文化、司法理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裁判文书可以集中反映司法理念,而司法理念对裁判文书又具有制约和能动作用.如何将现代司法理念根植于民心,是当前司法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裁判文书的改革是弘扬和宣传现代司法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邢东  陶亮 《法制与社会》2011,(12):118-119
司法改革在我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确立司法的最高权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本文以我国的司法裁判文书为例,分析我国司法裁判文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并对中国的司法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法制与社会》2012,(1):120-121
司法裁判会对当事人的财产、自由课以处罚,裁判严厉者甚至会剥夺当事人的生命权利,但在正常情况下当事人以及公众都能够在感情上接受裁判的事实,维护裁判的权威,如果仅仅凭借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司法裁判的结果不可能起到司法惩戒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当事人和民众也不可能真正地从内心认同司法裁判的价值,而只是暴力所迫.所以现代法治社会当事人和民众对司法裁判的接受是由司法裁判的权威性、裁判的确定性、裁判的正当性、法官自由裁判的包容性等诸要素的合力所致.  相似文献   

11.
裁判文书网上发布具有增加司法透明度、实现司法为民等重要意义。本文对裁判文书网上发布的意义、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发布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发布制度的规范化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众法制意识的觉醒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民意与司法的冲突和对抗日益凸显,如何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坚守法律至上原则的同时,充分尊重融合民意,实现民意与司法的契合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难题。本文以案件审理为切入点,通过对司法裁判中民意内涵进行探究,对司法裁判中民意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司法回应民意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公众民主法治意识的觉醒,民意介入司法的愿望日益增强。司法在坚守公正底线的同时,如何充分尊重、吸纳民意,实现司法与民意的完美契合,是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难题。刑事案件由于其所涉法益的重大性和不可逆转性,容易引起民众更多的关注,本文拟对民意介入刑事司法的若干问题加以分析,以求建立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民意的概念及其特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见与愿望",通俗地讲就是"公众的意愿"。具体到刑事司法中,民意是指民众对于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14.
蔡正文 《特区法坛》2004,(11):27-27,29
根据《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裁判文书改革重点和具体要求,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叙事清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判决条文言简意赅、无懈可击,树立司法权威,实现民事审判司法理性、公平与正义。笔者就遇到一些民事裁判文书,并非符合最高法院要求的那样,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对此问题进行点滴归纳,以便今后在司法文书制作中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鲍灵美 《法制与社会》2010,(19):116-11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民意与司法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在考察民意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司法领域的民意概念及特征,并全面考察了民意对司法的双重影响,试图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对民意的引导方向及路径,以期实现民意对司法的有效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裁判文书的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制作的裁判文书,是反映案件争议和诉讼请求,记载司法审判活动过程,明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司法产品。裁判文书有情有理有据地说理,对于解决诉讼争议,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诉讼目的,宣传国家法制,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裁判文书说理还是彰显司法裁判的正确公正,评价裁判文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发挥裁判文书多重功能的重要因素。做好  相似文献   

17.
郭春明 《法学杂志》2012,33(7):136-140
正确引用法条是裁判文书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裁判文书质量、实现司法公正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审判实践中,错误引用法条甚至不引用任何法条就作出裁判的文书时常可以看到,影响了案件审判的质量。规范裁判文书中的法条引用,不仅可以向当事人说明裁判结果的形成原因,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司法腐败,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于晓青 《法商研究》2012,(5):134-141
当前,我国有的法院为使其司法裁判回应民意,在司法过程中出现了直接以政治化手段解决本应由司法手段解决的纠纷、不依据法理寻找和适用裁判规范、不依据法理阐明裁判理由等不讲法律和法理的问题。法理是确保司法裁判在法治框架内回应民意所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一方面与依行政意志和常理回应民意具有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价值判断和词语技术方法密不可分。法官依据法理通过疏导、说服和鉴别、吸纳民意,以及通过寻找、解释或创制方法形成体现民意的裁判规范等方式,能使刚性的法律得以柔化,使司法真正发挥社会调节器的作用。然而,法理自身又具有专业性、主观性和争议性等有限性,对此我们应当通过修辞方法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裁判文书公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裁判文书的公示对增加司法透明、司法公开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同时裁判文书的公示也涉及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涉及司法与传媒的关系等问题,需要全面、理性地予以审视,也需要不断地予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裁判权威问题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裁判的权威本身是与法律的地位和权威相一致的,民众认同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实际是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如果裁判不具有权威性,则司法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有的功能,而且也不可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裁判的权威性正是司法能够有效运作并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裁判权威重要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裁判权威乃是保障司法裁判能够顺利执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诉讼当事人认识到司法的裁判结果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的时候,才能真正认同司法裁判,并自觉履行司法裁判所确定的内容。如果当事人并不认同司法裁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