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林 《南风窗》2007,(18):50-52
27楼及南门校舍,是50年代初北大从沙滩迁址海淀后历史风云的见证,是新北大的起点。这些有着鲜明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正面临在"危房改造"名义下毫不留情的拆。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98,(5)
北大精神以及地位的失落几年前就让一些北大人焦虑不安。 1996年4月,《中国青年》杂志以十几个页码的篇幅登出了一篇长文:《魂兮归来》。文章的开头即列出了位居“’95北大十大新闻”榜首的一则消息:“从国家科委举行的全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大学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和被国际上引用论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3)
正"人的成长过程都是慢慢越来越现代,关键看到了一定程度,还能不能保留你原来比较淳朴、真挚的一面,不忘初心。"陈永利最大的"初心"就是当一名老师。拍单人照,陈永利还是用一种大合影的姿势:身体笔挺,头部上扬,标准地微笑着。显然,这一姿势符合周遭的人们对他的角色期待—北大团委书记,而我很快发现,早早准备好的那些尖锐的提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1998,(5)
以平常心看北大,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北大抱有更大的期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一些原动力,“一枝独秀”的历史一页已翻过去了,但北大仍然有理由有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建设新文化”的战略构思,充分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科技的强烈需求。北大的历史使命远没有完结,所要做的,是如何再造自我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的挑战。北大,毕竟是中国思想的“根”,是中国新学的先锋,是精英荟萃之地。  相似文献   

5.
北大100年培养了20万优秀人才,北大培养的目标当然是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但我觉得北大也要培养更多的企业人才,也应有更多的人勇敢地投身企业界,争当企业家。我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到:当企业家太难,但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  相似文献   

6.
北大:中国敏感的神经 又一次来到了北大,又个次站在未名湖畔。 在有过几次匆匆的拜访之后,这一次我想在这方圣地好好追寻一点什么。北大,  相似文献   

7.
麦田 《法制博览》2008,(7):47-47
辜鸿铭第一天到北大讲授西洋文学时,戴的是一顶瓜皮小帽。脑后还拖着一根辫子,身着长袍马褂,脚蹬平底布鞋,完全是一副老古董形象。 当时北大特设教员休息室,辜鸿铭有时也来休息,有一次,一位新来的英国教授见辜鸿铭长袍秽迹斑斑,特别是那根小辫子,更显猥琐不堪。这位英国教授就不客气地问旁边的人:“这个人是谁?”那人回答是“辜教授”,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4,(16)
<正>鲁迅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新"字用得好,妙不可言。大师就是大师。为新,意思是走在人前,敢为天下先。这的确是北大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北大的尴尬:进步的时代她最进步,堕落的时代她最堕落。这一点,鲁迅也早就看出了。他夸过北大是"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也骂过北大"堕落至此,殊可叹息"。这看  相似文献   

9.
2003年5月12日,《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北大各院系,旋即引起轩然大波。6月16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出台,海内外学者也纷纷介入讨论,褒贬不一。北大校方宣称,第三稿将在今年秋天推出,将来也可能还有第四稿。舆论普遍认为,改革是必需的,但就如何改才能标本兼治,各方莫衷一是。本文作者跳出既有的分析框架,提出北大应该砍掉大量的博士课程,建设多层级的大学集团;应该把吸收弱势阶层、普及精英教育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两点应该说都具有超前性和大视野,值得北大改革的参与者垂注。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4,(16)
<正>燕京学堂的中国学,不过是要把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根基的汉学和中国学搬到北大来生产而已。这和富士康代工苹果手机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以"中国主体性"为表的燕京学堂,里子上不正是"中国主体性"碎了一地吗?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的体内流淌着前辈赋予的热血。感,悠悠岁月,寸寸丹心。上学时期,工作以后,多少次,我怀着深深敬意,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北大红楼。每一次来静静看,睹物,思人,品史,思绪绵绵,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北大红楼1918年落成,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这座西洋风格建筑,有着不平凡的历史。从建成伊始,它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五四爱国运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播撒了革命火种,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的爷爷曾经在这里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正在北京故宫的东北角、五四大街北侧,有一座"工"字形近代建筑。100多年前,它曾是北京城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因其与北京大学的渊源以及红色的外观,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北大红楼"。这座今天看似不起眼的小楼,历史非凡。它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还是中共北京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这里,留下了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者的不朽足迹。  相似文献   

14.
黄纪苏 《南风窗》2014,(16):47-47
<正>北京大学有卓尔不群的另一面。北大的一些师生这次又挺身而出,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这才是令人神往的北大精神,这才像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贤呆过的地方。6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暴烈得像五雷轰顶。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讨论北大的什么"燕京学堂"。会议通知写得太"价值中立"了,让人看不明白会议组织者到底想干什么。"燕京学堂"当然不看也明白,虽然说得高大上,要"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其实就"办班"、"创收"那点事,早臭一条街了。一个惯见不怪的事情,我倒觉得有说说的必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它有代表性;第二个么,读者看到结尾就知道了。其他与会者们议论"中国学"、"国  相似文献   

15.
几个月来,关于“北大改革”的议论很多了,从“裁员增效”到“大学性质”的探讨也不缺牢骚不少畅想了,北大、知识分子、使命、责任,类似的名词,不断被提起,被诘问……这里,我们仅提供一个样本,一份现在时态里的一般境遇,以及其中曲折.顽强,温暖的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16.
"特殊""厚重""发展""浪漫"——,北京老北大红楼前的一条街道,因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这里开始,被后人命名为"五四大街"。这条紧靠紫禁城、与《求是》(原《红旗》杂志)社毗邻,连接着中国美术馆的街道,为什么被注入了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的词汇来形容、定位?让我们走进它。  相似文献   

17.
看过电影《建党伟业》的人,或许不会忘记"侠妓"小凤仙吧?小凤仙何许人也?蔡锷死后,小凤仙到何处去了?此人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结识蔡锷 据有关史料记载,小凤仙家原是浙江的旗人,其父姓朱,母亲是偏房.因不愿受大老婆歧视,其母带着她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的奶妈收留抚养她,所以她就改姓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相似文献   

18.
覃爱玲 《南风窗》2014,(12):30-31
<正>单个知识分子直接介入社会,参与政府政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随着分工的细化,以后的学者更多的可能是给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追求的不再是改造世界,而是研究世界,"改造的任务将留给政治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国发院)及其前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在成立两年后才搬入朗润园的,但人们已经习惯以"朗润园"代称之。这个不大的院子偏安于北京大学西北一角,身在其中的人更习惯地以"园子里"这个满带感  相似文献   

19.
光绪一手开创了北大 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相似文献   

20.
6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向中国年轻的“精英”们发表演讲。他本来满怀希望,认为其推销的美国观念会在这所思想活跃的学校引起强烈共鸣,谁料却遇到一群让他感到“陌生”的年轻人。北大学生的尖锐提问让克林顿频频处于守势,在听取一些提问时,克林顿双手托腮、表情凝重,临近结束时更要拿起毛巾擦前额。事后,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说,可以看到,在中国这一代人身上有种正在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趋势,未来我们必须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