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作为相对人进入诉讼程序的开始,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管辖权如何确定,不仅具有引导行政诉讼程序开始的程序意义,更具有保证裁决公正的实体价值.如何科学设计行政诉讼管辖制度、改善当前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司法权威,保障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成为行政诉讼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黄亚洲  高安  陈默 《前沿》2006,(11):177-180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具有相同的外延,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采取列举加排除的方式,对其资格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种方式造成当前行政诉讼中被告难以确定,并且有些组织游离于司法审查之外。解决这一矛盾关键要改进行政主体理论的构建,考虑形式上被告,建立方便当事人诉讼机制以及引进公务法人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顾薇 《传承》2009,(14):104-105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作为相对人进入诉讼程序的开始,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管辖权如何确定,不仅具有引导行政诉讼程序开始的程序意义,更具有保证裁决公正的实体价值。如何科学设计行政诉讼管辖制度、改善当前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司法权威,保障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成为行政诉讼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近20年来,在监督行政权力的运用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行政法治建设的要求,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过窄的问题已经凸显。这直接导致了行政诉讼制度的公信力不足,社会各界对行政诉讼的期望值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现状和局限,提出扩大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树民 《前沿》2005,(10):126-128
在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否有必要成为行政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行政诉讼单纯裁判的弊端、行政诉讼调解的功能优势、行政诉讼司法判决与和解的功能互动与互补、行政审判实践以及行政法理论的发展等方面探讨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承担,原告所承担的举证责任极为有限,这一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文章从举证责任的涵义入手,分析和阐述了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举证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司法效率和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7.
王晓艳  何风菊 《前沿》2006,(12):103-104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制度设置,这是因为行政诉讼法强调“公权不可处分”,但这一规定既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关于行政纠纷的处理,也不符合处理WTO规则纠纷的要求,因此只有在行政审判中确立调解制度,才能使行政诉讼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复审的司法活动.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是否存在法律适用,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何进行审查,以及依据哪些法规范进行审查.当提出上述疑问时,便会思考行政法法源与行政诉讼依据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法源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出不同的法规范对法院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力.据此,基于"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的反思会衍生出法源、行政诉讼复审依据以及司法约束力等论题,有必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加以重述,方能有助于准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的本质特点,进而明晰我国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对行政机关的规范适用进行司法复审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权力与权力的对峙与平衡是宪政主义的一个重要知识模式,[1]而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对公民乃至社会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的莫过于行政权力。我国具有现代宪政意义的行政诉讼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仅有不到二十的历史,但它却使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成为现实,也为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宪政建设中必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宪政功能。  相似文献   

10.
预防性行政诉讼是指,为了避免即将实施的行政活动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无法弥补之损害,允许行政相对人在该行政活动作出之前或付诸实施之前请求法院阻止其作出或实际执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以事后救济为中心,尚无关于事前救济的规定,无法避免即将作成的行政活动对原告造成的重大损害,不能有效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为弥补该缺憾,应早日确立预防性行政诉讼,为公民提供实效性救济.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复审的司法活动。对于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选择哪些法规范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及这些法规范在司法复审活动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应考虑行政法法源与行政诉讼复审依据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法源在行政诉讼中具有相异的法律地位,反映出行政规范对法院审判实践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力。因此,有必要对行政法法源、行政诉讼的依据选择以及复审依据的司法约束力等重要论题深刻反思,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加以重述,方能有助于准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的本质特点,以期拓宽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2.
田宪刚 《前沿》2010,(8):108-110
和解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高撤诉率,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必将在审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桂英 《求索》2007,(4):43-45
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依法治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军队行政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从法理学角度来讲,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法治论是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价值基础;平衡论是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石;权利义务相关性是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诉讼调解具有统筹各方解纷合力、避免裁判结案程序空转等优势,对于“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调解存在宏观层面受案压力与日俱增、中观层面孤军奋战格局日显、微观层面化解争议功能未彰等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有行政诉讼调解的制度设计存在弊端、解纷功能开发不足和实践环节运行遇阻。从行政诉讼调解的逻辑机制和我国具体实践来看,未来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应当结合本国司法实践传统与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深刻汲取诉调合一与诉调分离模式各自优势,合理调整诉前调解和诉中调解的结构布局,通过更替主导力量、更迭适用范围、更张参与主体、更近法律效率等具体途径,全面激活诉讼调解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变更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的有限司法变更权的缺陷逐渐凸显。本文在司法变更权法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司法变更权的应然地位、作用基础、制度现状,并借由有限扩张主义路径对司法变更权理论更新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实定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行政法上两种基本的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纵观世界各国法制实践,在二者衔接关系上主要存在复议前置和自由选择两种基本模式。我国实定法所规定的衔接类型纷繁复杂,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做好两种救济机制的衔接配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遵循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取消行政终局裁判权,加强司法对行政的监督审查;确立以自由选择为原则、复议前置为例外的复议与诉讼衔接关系模式;顺应行政法治发展趋势,将特殊类型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和司法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7.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被誉为"东方经验"。我国现行立法已明确调解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刑事诉讼领域也有其适用的空间,但在运用调解手段来解决行政争议时,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导致了立法与实践的冲突。分析我国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存在的困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完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进行一定的思考,希望能早日在行政诉讼法中确立其恰当的地位,使其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充分发挥出优势,弥补行政审判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面对行政案件申诉上访难题,应当从优化行政诉讼制度、灵活运用司法政策、还原行政诉讼制度的运行空间等方面强化行政诉讼纠纷解决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相互交叉重叠的案件,如何审理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统一,理论界对此争论不休。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当事人诉讼制度和直接移送审查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惟建立和完善行民平行诉讼制度才能解决好此类案件。  相似文献   

20.
杨成  邵毅超 《前沿》2010,(22):114-117
虽然我国司法解释已涉及到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规定,但没有设立独立的审前程序,存在诸多潜在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亟须改革和完善.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审前程序能有效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行政诉讼效率,促使双方当事人之间诉讼外的和解.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措施具体包括:合理界定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适用范围,设置预审法官,建立审前会议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合理配置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