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人们根据他们的事迹,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清官廉吏的爱戴和敬仰。半鸭知县。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在担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一次,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探亲,在返回家乡时,于成龙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给儿子。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清官受人敬仰,有关他们为官清廉而获得种种美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读来颇受教益。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有一次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文史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  相似文献   

3.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  相似文献   

4.
《学习导报》2012,(23):45-45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为官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他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成鸭,乃割下一半作为儿子回老家时路上的莱肴,因此得名“半鸭知县”。  相似文献   

5.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时,不仅能搏击豪强、禁绝侵渔,且廉洁奉公、最恨贪污。在福建南平县学任教谕(校长)时,制订《教约》,禁止学生给老师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发布《禁馈送告示》,严禁下属给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7,(4)
<正>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以"诗、书、画"三绝名冠于世。他52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宝,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当他听说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他立即  相似文献   

7.
正清晚期,由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上奏光绪帝,朝廷颁旨赐誉李尚卿为"天下清官第一"。李尚卿在湖南为官22年,先后在6个市洲的7个县任过18年知县,声望很高,口碑极佳,很具传奇色彩。李尚卿(1833~1905),字子仁,号沧渔,山东海阳人。他青年时科考屡试不第,44岁才中进士,初授城步知县,始入仕途。次  相似文献   

8.
史载,明朝永乐年间,胡寿安任新繁知县。一次,儿子从家乡新安来看望他,两个月内吃掉了两只鸡。胡寿安得知后大怒,责备儿子这么贪吃,生怕毁坏了他清廉的名声。儿子很惭愧,接受了父亲的训导,并以此为戒。  相似文献   

9.
清官碑     
清官碑陕西省蒲城县博物馆珍藏着一通清代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刻制的石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清官碑"。碑文是当时任蒲城知县的湖南人蔡信芳撰写的,正面记述了当时一件财产纠纷案的审理经过:本县苏坊乡村民齐佐清夫妇,家中有一叔母陈氏,及一个年仅三岁的养子...  相似文献   

10.
米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在诗、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怪才。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米芾还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据史料记载,米芾为官的一大特点是"用文雅为治,尚礼教,祛淫祠"。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  相似文献   

11.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考虑:给子孙留点什么?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注重清廉和才智,从小教育子孙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自立自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一种是留大量财产,买地建房、存金银、存款,让子孙坐享其成。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立之以规,喻之以理,教之以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让他们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身为知县却…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3,(19):17-17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是刻的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九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读到一篇题为《请设个“清官奖”》的文章。其文概言眼下我们的清官太清贫,让他们饿着肚子为党为国奉献,于理不公,于心不忍。因此呼吁政府设“清官奖”,以重奖清官,使他们能堂堂正正,潇潇洒洒地做官,反腐倡廉就能腰杆硬实,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不少,但也不乏洁身自好、为政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清官”们或赋诗拒贿以明志,或题文撰联以自诫,也有世人作诗赞颂他们。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是位清官,从不为不义之财所动,“布绸穿败,糊纸补之”。府丞焦俭两次给他送鱼,他都令人将鱼悬于屋檐,任其晒成臭鱼干。明代于谦写诗赞道:“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唯实》2013,(2):95-95
陈鹏年是湖南湘潭人,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先后任西安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到了康熙末雍正初,还任过河道总督,省部级了。看其履历,顺风顺水的,一路高歌;却不知,他一直做着清朝的清官,却几度蹲过大清的大狱——捉到牢里被关,是因贪钱?不!是因廉正;是因害民?不!是因爱民。  相似文献   

16.
樊碧贞 《廉政瞭望》2018,(13):61-61
清朝时的威远县令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因“耻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岁才被授予威远知县一职.在任14年间,他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百废俱兴,民心爱戴,欢若一家”,民间称呼他为“清廉知县”.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5日的《南方周末》刊登文章说,于成龙平生不收老百姓的"火耗"银子,收赋税时也不在升斗砝码上做手脚,这是他做清官的底线。但要说他完全不收老百姓的钱,也不尽然。百姓乔迁新居,于成龙会过去题个匾,写个对联,估计也会讨杯酒喝。但老百姓凑了一大笔钱,让于成龙的儿子拿回去养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相似文献   

19.
梁先生和顾女士结婚后经常拌嘴,而且愈演愈烈不得不分手。他们经法院调解办妥了离婚手续,他们的儿子由顾女士抚养。顾女士在北京没有固定住所,一个人带着孩子工作和生活不方便,她将儿子送到内蒙古老家,由孩子的外公外婆照看。这下梁先生急了,他以顾女士阻碍他探视儿子为由,将顾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明确他探视儿子的地点为北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犹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中。他们的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干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贪官污吏截然相反,清官廉吏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田园、购买豪宅,他们轻物质财富,重精神财富,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秉承“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的置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