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4日应邀到清华大学看望师生,并在学校大礼堂发表演讲。演讲持续近1个小时。本刊摘登如下。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曾经在1922年的一次演讲中,称杜甫为"情圣"。乍一听,谁也不信整天愁眉苦脸的杜工部是位"情场高手"。待听完《情圣杜甫》后,才知道讲的是杜甫如何为社会下层写作,如何从杜甫的为文为人,窥见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依照梁启超对"情圣"的理解,将"情圣"的头衔复制给  相似文献   

3.
<正>到梁启超纪念馆参观,一对青年夫妇饶有兴致地在门前张望,但面对10元一张的门票,脚步踯躅:"不就几间旧房子吗,还要掏钱,不看了。"见此情形,纪念馆工作人员立即热情地介绍:"这儿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就在这儿的‘饮冰室’,写出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青年夫妇有些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们不知道梁启超,只是看到有这么大一家纪念馆,有些好奇,所以……"  相似文献   

4.
一般以为,在中国第一次把马克思介绍给国人的人是梁启超。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出了第18号,其中发表了梁启超的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该文介绍了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学说。梁启超为介绍马克思入中国第一人的说法来源于毛泽东。1945年4月2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志向远大,立志献身於祖国的解放事业。但是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思想上有过许多曲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所崇拜、引以为楷模的人物。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代写的文章和留日时的日记来看,周恩来所崇拜的人物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家梁启超。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1896年23岁时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以通俗易懂的文笔介绍西方近代国家的社会制度、思想而名噪一时。1898年周恩来出生,正值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自当往日本。在日本长期的流亡生活中,梁启超在《清议报》…  相似文献   

6.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民国十一年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后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既为演讲,自然得讲究语言的可接受性,一不小心就会流于浅白。任公毕竟为大方之家,在他的笔下理与情、虚与实、质与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篇仿佛气韵流动的山水画。其实,《敬业与乐业》不惟形式之美,犹在思想之力。  相似文献   

7.
董山民 《学习导报》2012,(11):63-63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民国十一年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后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既为演讲,自然得讲究语言的可接受性,一不小心就会流于浅白。任公毕竟为大方之家,在他的笔下理与情、虚与实、质与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篇仿佛气韵流动的山水画。其实,《敬业与乐业》不惟形式之美,犹在思想之力。  相似文献   

8.
邵火焰 《前线》2013,(12):199-199
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一生的最大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五岁的时候就能读《三字经》,虽然那时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他阅读的兴趣,因为父亲已口授他学会背诵了。八岁的梁启超就能提笔作文,九岁时就一口气写下了一千余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一本与百本     
欧阳娜 《奋斗》2006,(12):43-43
文化大师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是由梁启超推荐的。据传,梁永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时,曹问:“陈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有些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尽管梁启超认为孙中山“眼光极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过,梁实为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第一人。他有关社会主义的言说,间杂于其政论、书序、游记、演讲、书信等诸文体,晚近学术界多从社会主义思潮早期传播史的视角予以观照,其不足突出地体现在对于梁启超后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的相关言论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1.
无罪于……     
《理论与当代》2014,(5):55-56
正陆其国在3月30日的《新民晚报》撰文指出,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校长的作为无疑是关键。清华校长梅贻琦即可证明这一点。梅贻琦上位后有权但不揽权。在清华的教授评议会上,只要教授们提出的建议有利于清华发展,梅贻琦无不赞同,谓之"吾从众"。正因为梅贻琦执掌清华有方,清华得以蒸蒸日上,跻身于名牌大学之列。对此,曾长期担任清华文学院  相似文献   

12.
智慧两则     
白纸上的小黑点一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相似文献   

13.
1950年春的一天,我作为华东局机关报《解放日报》的记者,特地专访了从福建前线到上海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会议的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 初次见面,我暗暗吃惊,他与我想像的太不一样了。我原以为声名赫赫的张主席,一定身材高大,神态威严,而见到的他却是瘦小结实,穿着朴素,还剃光头,简直像个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间,主要在武汉工作、生活。其间,他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武汉大学就是他宣传、动员青年的重要地点之一。他在武汉大学通过演讲、授课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有据可查的就有6次。受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邀请,作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演讲1937年12月,在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驻地武昌师范学校有一张布告: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邀请周恩来演讲,时间是12月31日上午9时。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走上台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大字:"快短命."台下的听众莫名其妙,感到很惊诧.他随即说:"本人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  相似文献   

16.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17.
梦圆清华     
清华是我的一个梦。第一次到清华是10年前,去圆明园游玩路过。站在校门前驻足流连,难舍难离,却一张相片也没敢留下,恍然想起《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清华对于我是个梦。10年后,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两个半月的时间,让我亲近清华,感悟清华,梦圆清华。  相似文献   

18.
《廉政瞭望》2011,(6):56-57
今年3月,国内各大门户网站"顶"出了一个热贴——《一个公务员的廉洁从政宣言》,其作者是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行业处副处长张翕飞。除此之外,他还高调亮出两次集中退还企业"好处费"的图片。张翕飞的高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8-38
正习近平:"三个志愿填清华,不让上拉倒"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因此习近平在陕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习近平曾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结束时读大学,也是他和当地领导力争的结果。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张宏杰佳作频出,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历史作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笔底功夫,既是他的成名作,也堪称是他的代表作。在张宏杰的笔下,已形成一个"面孔系列":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再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每一张"面孔",都如同一幅忠实于本人的历史人物肖像画,不仅勾勒出主人公熠熠的神采、庄严的轮廓,甚至连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