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晋史,颇为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感叹不已。 在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水名“贪泉”。人若饮之,将“怀无厌之欲”。历任广州刺史皆为贪官,一任期满无不车载船装不义之财而归。据说,他们都饮了贪泉水,贪脏枉法自然是不由已的了。 东晋简文帝有意整顿弊端,乃委派官声清廉的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贪泉,偏不信邪,掬水而饮。到任后,他清廉勤谨,山珍海味不沾,每以青菜干鱼下饭。某日,有人送鲜  相似文献   

2.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干部的廉政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东晋时,地处岭南的广州,北部为群山所环抱,南部连带着大海。这里出产各种珍品和异物,派往这里的历任刺史都被这里的珍奇异宝所诱惑。他们聚敛财物中饱私囊,东晋政府对此事大为头痛,人人都认为官吏腐败是珍品的吸引所致。东晋为了铲除这种积弊,隆安年间派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兼龙骧将军。吴隐之,濮阳鄄城人 (今山东 ),在当时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广州有个叫龙门的地方,有一条泉水名为“贪泉”,传说人喝了贪泉里的水,…  相似文献   

3.
心正身自正     
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凡到广州任职的官员均会变成贪官,其“原因”就是饮用了距城20里外的“贪泉”之水。吴隐之也来广州做官,他“慕名”来参观“贪泉”,看到贪泉不过只是一洼泉水,便对家人们说:“到广州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会贪得无厌,原因我找到了,并不是这贪泉之水。”他特意舀水而饮,并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吴隐之并未因饮用“贪泉”之水而变贫,相反,他却是更加清廉。由此可见,人的贫与廉,关键不在外因,而是在于其自身,在于其“心志”,心正身自正。 我…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 和珅在说服纪晓岚与其合谋 时说:我是贪,但我把皇上待奉得舒舒服服,皇上喜欢我,宠我。你清廉,但皇上不宠你。怎么说你忠我奸? 忠者忠诚、效忠,尽心尽力是也。贪与廉相对,忠与奸互应。贪者未必就不忠,忠者未必就廉。和珅的这一忠奸论,真可谓绝妙之极。忠与不忠不是看你为人处世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勤政廉正,而是主子是否高兴满意,受宠则忠,欠宠则奸,对于传主而言无可非议,但对国事民事则相差甚远了。自古贪官无一不是对其主子献媚有加,从早到晚无一不在研读主子的喜、怒、哀、乐,惯于察言观…  相似文献   

5.
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王翔据《晋书》记载,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时,途经石门,那里有一处“贪泉”,传说饮了此泉之水,任何清廉之士都会变质。一向持正廉洁的吴隐之就是不信这个邪。他饱饮此泉之水后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  相似文献   

6.
贪泉与廉泉     
据《晋书·吴隐之传》载:距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一眼泉,叫贪泉。相传喝了贪泉的水便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人贪赃枉法。但是,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时,经过贪泉痛饮其水,并赋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到任后,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卸任时家无余财。不久,吴隐之出任尚书,始终不改其廉洁秉性,就连为女儿操办婚事,也只能将一只狗牵到市场上出售,  相似文献   

7.
<正>晋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廉吏吴隐之,人品极佳,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有一年,他被任命去广州做刺史。赴任途中,有一天,在广州城西北的石门过夜。石门有一条泉,叫作“贪泉”。傍晚,他带领妻子和随从去游览“贪泉”。当地老百姓告诉他,“贪泉”水是喝不得的,喝了它就会丧失廉洁之性,变得贪婪无厌,故而得名。吴隐之并不相信传言,来到贪泉边,对随从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说毕,拿起勺子盛了些水,酌而饮之。在吴隐之看来,就算贪泉之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做官的就有贪有廉,廉洁的称清官或廉吏,被当时和后代人所敬仰;贪黩的称贪官或赃官,如果他的名字能留传下来,则落万世骂名。有人说,在贪污受贿的环境中,个人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古代办贪污案常常牵连一大片,就是这个原因。其实不然,关键还是在自己,就看自己有没有“拒腐蚀,永不沾”的意志和决心。东晋吴隐之,字处默,鄄  相似文献   

9.
贪泉与廉泉     
据《晋书·吴隐之传》载:距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一眼泉叫贪泉。相传喝了贪泉的水便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人贪赃枉法。饮贪泉的官员也多以贪名昭著,贪泉便随之“声名显赫”,在百姓中广为流传。贪官们不从自  相似文献   

10.
吴隐之但挹贪泉不渝清操汪福宝东晋太和六年的初春,淮河南岸的一场战事刚刚结束,弥漫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头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消失,只见城里走出一群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人,他们戴着沉重的枷锁,在官兵的武装押解下,沿着大道缓缓南行。这群人都是大司马桓温前不...  相似文献   

11.
自持与流俗     
我国的有志之士历来有洁身自好、清流自赏的传统。楚国大夫屈原厌恶当时流风污秽,而又不愿意污己同流,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呐喊;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初至一泉,当地人称之为“贪泉”,如果饮了此水,不贪的人也要变得贪婪。他不信邪,慨然饮之。上任后一心勤政,倡导清廉,改变了当地世风浮华的流弊,深受百姓拥戴。至今广州越秀山博物馆内仍有“贪泉”石碑耸立。有史以来,清与浊、贤与愚、醉与醒、忠贞与奸佞、媚俗与清流一直在交相争斗。在这种争斗中,涌现出无数名冠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参与撰写的<晋书>中愤慨地指出,东晋时期,政出多门,争权夺利成风,莅职者为身择利,铨综者为人择官.今日你叛乱,明日我进剿;今日你封官,明日我拥兵.真个是无人不逐利,无官不贪墨,大有"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之势.这是一个贪官肆虐,百姓遭殃的苦难岁月.因而,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东晋的廉吏甚少.不过,在这凤毛麟角的清官廉吏中,有一位卓然独行的正人君子,其所言所行堪为为政者的楷模,很值得大书特书.他,就是濮阳鄄城(现山东鄄城)的吴隐之.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闻喜县纪委监察局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扎实推进"六进"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绘廉画、制廉片、演廉戏、剪廉纸等,把廉政文化教育覆盖到全县各个角落,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4.
偶读《晋书·吴隐之传》,始知“贪泉”源出于此。文章说富庶的广州成了当时贪脏纳贿的渊薮,朝廷派来的官吏无不变成贪官污吏,时俗把广州北面的石门之泉叫做贪泉。意思是说官吏们之所以贪婪成性,是因为来广州途中喝了此泉水的缘故。朝廷欲革其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立志刹住这股贪风。他认为官吏们是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反腐的成功经验是制度反腐与文化防腐的最佳结合,其以德倡廉、以薪养廉、以规固廉、以法保廉的做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制度、法制反腐体系,使得公务人员不想贪、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取得了良好的反贪成效,对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结合新加坡经验与我国实际,如何打造廉洁诚信的社会文化,培育和传播廉政精神;加强体制改革,为反腐倡廉保驾护航;以监督制约为重点,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官之道、从政之本在于戒贪养廉。古今中外,有多少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者,靠自我修为努力追求着人生的崇高境界,又有多少利欲熏心、寡廉无耻者,凭其龌龊的品行贪赃枉  相似文献   

17.
文景之治的缔造者汉文帝和汉景帝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颇有针对性的举措,主要是:带头克俭率廉;任官重德贵廉;立法惩贪励廉。这给予我们如下启示:领导带头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前提;树立重德贵廉的用人导向是推进廉政建设的基本保证;加强惩贪励廉立法是推进廉政建设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郭二庄社区管理中心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构建廉洁从业惩防体系,规范党员干部从业行为,科学运用"十廉"方法,营造了一个"廉荣贪耻,勤政兴企"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从业和社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一、读书思廉。坚持每月定期  相似文献   

19.
<正>夫史皇绘迹,挟泣鬼之威,极变成化,珍流千载而继者,煌煌兮文相传也。彼诗蕴风雅、书存诰命、史记事言、传注春秋,其金声玉振,述心原道,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盖经纬文辞之功哉。若乎子罕拒玉、杨震却金,王翱门无私谒、陈经囊无私遗,颂廉之美者,着一字则芳流百世;赵高指鹿、石崇斗富,刘瑾纳贿而灭、和坤敛财以亡,恶贪之邪者,落片言则臭遗万载。此亦文之力矣。然则古之褒廉刺贪之作或  相似文献   

20.
守住底线     
人的善恶并非从娘胎中与生俱来,有一个累积的过程。西方关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谚语,还有点意思。人倘能培植“天使”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增,遏制“魔鬼”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减,做人就能做出样子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就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做天使还是做魔鬼,在于自身能否守住良知与德行的底线,别人还真帮不上多大的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仍有两袖清风的官员。孔子渴不饮盗泉水,为的是不污清名;吴隐之饮“贪泉”,照样清廉如故。某些人总把自身的过错,归咎于大环境的“逼良为娼”,那就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了。在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