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基本观念。其主要内容由现代政治观、现代经济观和现代文化观三大部分组成,并且在局部执政区域内实践了“现代国家”观。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国家观,实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需要与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局部执政经验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2.
张践 《理论学刊》2007,(1):39-42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入学习观的根本问题。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产生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内容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概念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的理论表达形式。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最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模式 ,是指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文化形态以及各个层面上表现的文化特质 ,并由此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既是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 ,也反映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精神和社会实践上的创造力。一、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一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是其在一定的生长环境中长期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后 ,清帝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西学东渐之风大盛 ,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呈现出颓废之势。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5.
程汉大  解永照 《学习论坛》2006,22(10):63-66
不同的案例表明西方的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差别,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人的节约观具有强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系,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长沃土,伴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了一个关于节约主体、客体、目的、手段、机制、模式以及效益评估等的独特观念系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以其节约观引领社会生活,坚持“节约为民”的民本理念,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节约观的新的时代内容,建构和强化节约观的大众化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7.
徐根兴 《探索》2001,(2):40-42
我国企业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本文认为创业意识创业群体的培育,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是企业改造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企业改造的重要途径是实行资产重组,企业改造的关键是观念革命.在计划经济中成长的中国人要造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必须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彻底决裂,必须对在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传统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8.
《探索》2020,(2)
英雄文化关乎国运民气,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英雄观念的内涵在于智勇双全、文武相兼,西方英雄观念的内涵在于天授神性,二者的碰撞形成了中国近现代英雄文化的混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代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并将其上升为"人民英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与英雄文化一度面临消解、诋毁英雄的不良社会思潮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英雄文化,习近平关于英雄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英雄谱系和英雄内涵,提出了忠诚、执着、朴实的新时代英雄鲜明品格。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青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观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进行解读。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早期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耙梳与厘清恩格斯早期正义观的嬗变轨迹,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通过文本考察发现,随着恩格斯生活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其正义观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从最初的宗教虔诚主义到理性主义正义观,从理性主义正义观转向人本主义正义观,经由人本主义正义观最终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1.
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题材来源的生活化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性,数千年来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观念、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土地革命,开展苏维埃运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触及包括传统艺术在内的当时社会既定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生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互动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王义保 《探索》2006,36(6):70-73
在我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人们政治价值观在各种社会因素激荡中不断变迁,政府职能也随之不断转变。政治价值观是政府职能形成的意识形态基础,政府职能是政治价值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主体性复苏、正义观变化、法治观凸显、公平效率观转变等。在人们政治价值观转变条件下,正义是政府职能价值旨归,法治是政府职能理性所在,效能是政府职能目标取向,服务是政府职能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伴随着传统农业而产生的乡村文化历经数千年,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支配着农民的行为习惯。乡村文化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继承和改造乡村文化传统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前30年的现代化建设,由于模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工业化成就虽不小,但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党重新把人民的富裕作为追求的目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中逐步解放出来的过程。实践表明,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章兴鸣 《唯实》2008,(3):67-70
法律的正义性是人们对法律的价值的终极诉求,法律的正义观念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对法律的正义认识一方面说明了正义观的多相性,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建构的选择偏好。法律的正义尽管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自由、平等、安全等价值始终是法律正义性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符号化思维和基于符号而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正义,是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价值判断。正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主体公共性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承载了人类社会核心理想的文化符号。古代哲人们都把正义概念看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因而正义被认为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罗尔斯在继承传统契约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观点,对传统的正义观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在中国今天的文化语境中,解读正义的要点在于:正义蕴涵着人的权利;正义蕴涵着人的行为规则;正义蕴涵着道德;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形成正义,也不能派生出正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的节约观具有强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系,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长沃土,伴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了一个关于节约主体、客体、目的、手段、机制、模式以及效益评估等的独特观念系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以其节约观引领社会生活,坚持"节约为民"的民本理念,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节约观的新的时代内容,建构和强化节约观的大众化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农民思想,建立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为精髓和灵魂,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付诸于实践,而以教育、改造农民作为实现这一切的保障,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科学的农民观。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西方生态正义观的发展有着多元形态。生态伦理学对传统的公平正义起疑,并且从自然价值的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生态正义。改良主义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的内部改革,以建立起协调多元的生态正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制度前提来建构生态正义。中国生态正义理论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的成果立足于中国发展现实,是边发展边治理的预防式生态正义观。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观念,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机制改革,引导人民群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