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谢进杰 《人民论坛》2020,(3):107-109
基层司法贴近大众生活、植根社会实践,是洞悉社会治理与司法面貌的窗口。我国司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司法改革存在人案矛盾、差异化难题、创新力不足、公信力不足等四大挑战。要围绕当前基层司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优化司法制度,推进改革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相似文献   

2.
"执行乃法律之终局及果实,因而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生效的司法裁判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执行,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公信力,使得人民群众丧失通过司法救济解决纠纷的信心,动摇依法治国的信念。司法痼疾"执行难"已成为长期困扰法院工作发展的司法痼疾。  相似文献   

3.
胡道才 《群众》2014,(2):34-35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司法人民性的根本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强调:“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司法为民的历史;人民司法事业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司法为民上。”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相似文献   

4.
孙维 《公安研究》2014,(1):43-48
习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内植公平正义之心,外塑公平正义之形,提升公平正义之能,实践公平正义之行,夯实公平正义之基,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感受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公平正义,在案件处理中感知公平正义,递进式地累积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日照市两级法院针对人民群众实际司法需求而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让司法走出法院大门,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拓宽司法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6.
招子文 《当代广西》2009,(18):50-50
全国法院如火如荼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来,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法院在工作中坚持以民生为重,从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入手,在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践行司法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辖区广大群众的称赞和信任。  相似文献   

7.
"从群众中来,一切来自群众,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对"人民"二字的最好诠释,也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体现,揭示了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是各级法院司法工作的终极目标和追求。2011年以来,我院主动适应司法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扎实开展"司法为民123工程",通过公正高效透明的司法活动,切实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力争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今日海南》2009,(12):F0002-F0002,I0001
海南各级人民法院在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下,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不断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认真落实“从严治院、公信立院、文化建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的工作方针,把“司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审判执行之中,使人民法院的工作更加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为海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一、民意沟通与司法公开的关系民意是司法公开的根基。主要体现在:其一,民意是司法公开的导向。笔者认为,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应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民意作为推进司法公开的导向,通过分析评估民意,以民众的司法需求为导向,确定司法公开的标准、要求和载体,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序地推进司法公开工作,摆脱在司法公开工作中的权力本位意识,大力增强人民本位意识,约束法院少数人员在司法公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明显感到,在全国人代会上,审议“两院”工作报告,代表不仅发言的多了,而且直击时弊,切中要害。他们认为,目前的司法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刑事司法制度理论面临困惑和实践遭遇挫折的基础上,恢复性司法应运而生。恢复性司法制度符合刑法“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立法愿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监狱如何借鉴和移植恢复性司法制度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在《法律暴力》文中通过对正义的解读,揭示了解构成为正义的条件,法律与正义的区别。他认为,理解正义必须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相联系,没有一种超越的、普遍的正义,只有特定语境中的正义。正义是一种解构的可能性,解构就是正义。解构的正义是一种方法、一种困境体验、一种绝对他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以诉讼调解促司法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调解是我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符合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理念。诉讼调解具有定分止争、彻底消除矛盾、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新时期,应充分发挥调解优势,以此促进司法公正与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它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学生作为高校工作群众主体,完全具备开展群众路线运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表述可借鉴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立足群众路线,寻找高校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标准,让广大学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群众路线的与时俱进,将“教育梦”与“中国梦”的血肉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让当代大学生的“学生梦”也更加鲜明地存在我们的“教育梦”之中.  相似文献   

1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安全运行、直接侵害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没有明确的阐述以及相关的法律解释.这为司法部门的实践活动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为此.文章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推动法制观念的更新和司法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司法民主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前进方向,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实现司法民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应充分发挥陪审员源于民众,代表民众的优势。我国存在传统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导致现实中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缺失。为培育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不仅要融合有益的传统法律伦理精神,还要加强现代法治精神的宣传教育。法官制度与司法民主与公平正义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时下的法官制度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遴选与任免上的不尽科学等。完善法官制度要提高法官的准入资格,增强司法独立性,打破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司法机关的局面等。  相似文献   

17.
群众治安调解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点,是公安民警实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工作目标。了解群众治安调解工作现状、懂得群众治安调解工作方法、深刻理解群众治安调解工作意义.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这些严格控制死刑的举措都是在死刑领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宽”的要求,“宽”与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吻合的。死刑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这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严”的要求,我国的国情要求死刑的存在,死刑的成本并不高昂,自由刑的成本超过死刑。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公共性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而且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应以补偿性公正原则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管理创新是实现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环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