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它不仅是司法行为、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标准,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公正司法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执法者的执法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适应现代民主法治的要求。所谓执法理念,是执法者对现行法律制度、原则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观念,它直接影响执  相似文献   

2.
王洋 《前沿》2010,(24):106-109
司法体制改革主流语境下,对我国现行法官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在理念上,我国法官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现代司法规律,置于体制改革的大系统,吸纳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现阶段法官制度建设的侧重点是从专业、学历、最低任职年龄、法律工作经历等方面逐步提高法官任职条件;从法官的职业收入和身份保障方面着手法官的待遇保障;重拾"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这一宪法条款。  相似文献   

3.
司法文件是中国文件政治现象在司法中的投影。它既非多数民主、也非个体决策,而是高层精英司法偏好的制度化。在法律软执行后成为法律的等功能替代物,发挥着与法律近似的制度供给功能。建构论唯理主义立法进路、审判纪律约束、法官的功利化、地方法院竞争及治理化倾向是催生它的动力机制。法官对司法文件有"位阶优先"的强倚赖心态;中国的政法传统与司法管理的强科层制是它运行的制度环境。立法权对司法文件等"非法律之法"的容忍,传递出法律设计的理性之非。欲解围二律背反之困局,不能仅期待立法权主导的精细化立法,该目标只是立法者不可放弃的理想;还应规范与强化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等"辅佐"机制,鼓励地方法院"试点"替代法律适用性司法文件的新举措。否则,即使催生机制全部消除,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司法需求还会使法治期冀的规则之治屡遭否弃,臆造出新的超法律之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主法治建设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秩序的构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动,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要注重发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核心作用。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只有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5.
录囚、直诉与会审均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明确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后,应当洞悉该制度的精神意蕴和此种精神意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仁",换用现代法学的语汇是对"人"的关注。解析传统法律中对人的形塑与关怀,与现代法治文明中的人的地位进行合理性通约,乃是传统司法文化古为今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是民主法治的践行者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法治"牵引器"。因此,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检察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认真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以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中心,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和谐社会中矛盾排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媒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双  薛颖 《长白学刊》2005,(1):36-41
独立而公正的司法和自由且发达的传媒之于法治、民主与文明有着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自由的价值,同时又能在媒体报道之中实现公正的判决结果,这是大众传媒、法官、司法制度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两难选择.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恒久性问题,传媒与司法的尖锐矛盾却是新近才浮现于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因此,从制度上探求解决冲突的可行标准,有必要借"他山之石",吸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而后有针对性地分析我国"司法"与"传媒"的现状,在比较之后完善我国的司法与传媒关系之法庭规则的立法原则和具体规范设计.  相似文献   

8.
刘永仓 《前沿》2010,(19):66-68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村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并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治环境不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基层民主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培育农村法治主体、创建良好的执法及司法环境和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9.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陈雅丽  ;潘传表 《求索》2008,(2):130-132
西方成熟的法治国家,都有一套严格的法官选任的标准和程序。法官选任的标准主要包括:法律知识与司法经验、职业伦理与个人品行、政治因素等。西方国家法官选任程序一般是以任命制为基础,同时吸纳选举制的部分特点,体现出走向混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陪审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由于立法和司法的原因,陪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主存主废争论不休,概而言之,完善论、废除论、陪审团移植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并不可取。对我国的陪审制度,必须重新审视其设计理念和价值功能,以此为基点,立足于陪审制度的司法民主和公正价值,从现实可行性出发,对陪审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司法文化结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法律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我国现代法治进程也是对我国传统司法文化批判地继承的过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司法文化中有着众多阻碍法治进程的内容,对传统司法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无疑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难以治愈的顽症。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国际社会反对酷刑、强化人权保障的今天,随着"法治"话语在我国刑事诉讼"场域"的不断展开,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关注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着手,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思维哲学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十分普遍,是我国刑事诉讼一大痼疾。刑讯逼供严重阻碍我国司法文明的进程,妨害我国司法公正。防范刑讯逼供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维护程序正义、防范冤家错案、保障人权的需要。我国刑讯逼供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包括传统法律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法制不健全,侦查水平的限制等等。防范刑讯逼供应当从加强执法为民教育,改变侦查模式,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自治性、司法与民主的纠葛以及精英主义思想,造就了法律人思维与大众思维的不同。其差异主要体现于思维焦点、思维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但当前学界夸大了两者的区别,使得其失真。这些差异并不当然意味着两者的不可共存。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它们在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就中国当下情形而言,须还原法律思维与大众思维的本相,并在尊重两者区别的基础上,以法律程序来沟通彼此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审判公开是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人类历史上闪烁着正义之光,它彻底抛弃旧有的愚昧、践踏人权、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方式,发扬诉讼民主和增强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公正,增强人们对国家司法制度的信任度。文章拟追溯审判公开原则的历史发展轨迹,科学定义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审视现阶段审判公开原则的实施情况,重塑审判公开原则的现代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司法体制、司法机关人员素质、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直接原因有:一是司法权力配置不当和司法信仰缺失;二是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司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同案不同判"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各个领域,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司法权的统一适用,而且给我国司法公平公正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一现象具有我国成文法法律体系结构、裁判主体的主观方面和"同质化"程度以及司法程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等方面的形成原因。为了抑制该现象的发生,我国既要做到进一步细化立法技术、加大案件审判过程的公开力度,又要加强裁判主体的"同质化"和"去行政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案例指导制度和全面推进量刑建议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众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法治环境尤其是典型刑事司法案件等现实层面的感受往往通过刑法情绪释放出来。民众刑法情绪是衡量刑法认同和刑法信仰程度的重要心理暗示。受"杀人偿命"等传统刑法观、现代仇恨犯罪理念、刑罚效果不彰和刑事司法系统运作不力等因素影响,民众刑法情绪会流露出恶性倾向,但亦有培养民众良性刑法情绪的现实土壤。民众良性刑法情绪的养成则助益于刑事政策贯彻、刑事司法运行、刑法社会效力的彰显、理性刑罚观和犯罪论的培养和刑法情怀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也在变革之中。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体现和发扬司法民主的一种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法律价值与社会价值。然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憾。因此,我们有墼襄探讨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历史,将其与西方陪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换定》,就当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