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受害方或因不服从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交通事故经济赔偿不满,或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聚众堵塞道路,攻击事故施害方和执法交警,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分工,交警对于群体性事件束手无策,也间接造成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上升。本文指出对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要改革交警执法权限,转变交警执法意识,加强教育宣传、寻求社会的理解与配合,加强交警执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亮亮 《法制与社会》2010,(20):190-190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特定的社会特征。在目前对于群体性事件性质及定义仍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其特征,对于准确定位群体性事件,并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群体性矛盾事件突出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妨碍社会稳定大局这一现状,分析了当前群体性矛盾事件的特性及形成规律,提出了处置群体性矛盾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浅谈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是严重破坏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事件,随着近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掘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法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还是因为群众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本文立足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6.
段嘉庆 《法制与社会》2014,(5):185-186,203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已呈高发态势。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然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全稳定。为化解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辨析事件性质、揭示发生原因、阐释演变规律,是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前提,也是从本质上正确把握处置思路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房琴 《法制与社会》2012,(4):176-177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群体性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寻求恰当的路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每个有责任感的国人的共同使命.本文通过在对群体性事件定义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措施来更好的解决甚至避免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王琐明 《法制与社会》2011,(17):168-170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探讨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态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预防和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曝露出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安徽池州、四川达州、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的研究,总结出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暴力化、仿效性,主体多元化,处置难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得出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基层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性迟钝”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加大普法教育;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等措施来应对日渐频发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屠翩翩 《法制与社会》2012,(23):164-16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在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与政府正义与否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政府正义也成为能否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条件.只有从政府行为、道德和制度三方面构建来保障政府正义,才能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车、道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碰撞过程中。三者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如制动、碰撞、损伤产生等。事故发生后。根据国家GA41—2005《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勘验》标准规定。交通事故现场痕迹包括路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其它痕迹等勘验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和成因的主要依据。本文研究中通过对200起车外无防御能力的道路使用者(行人、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与汽车碰撞事故现场痕迹。如人一车一道路位置。车辆的制动印痕、行驶速度、碰撞痕迹,人体致伤特点等各种客观的信息参数.寻找易于提取、利于计算分析、有助于事故重建的现场痕迹参数特点。以此建立起基于现场痕迹信息综合处理的事故再现参数体系。为后续重建交通事故碰撞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星  李娜 《河北法学》2004,22(3):75-78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归则原则完全不同 ,这导致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不同。分析比较了各主要国家对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 ,并且从法学理论上对之进行研究。认为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 ,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 ,才更能体现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3.
《Science & justice》2022,62(1):94-109
Video recordings from digital cameras implemented in road vehicles present a valuable source of data concerning various dangerous traffic situations, i.e., road accidents or near-miss incidents. This data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numerous methods for forensic reconstruction of traffic situations from vehicle video were presented in the past. New alternative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raffic situations from vehicle video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fusion of kinetic vehicle trajectory simulation within 3D laser scanner point cloud, projective geometry, and processing of video footage from moving vehicle camera. The method offers accurate reconstruction of general vehicle motion within relevant time domain whereby in-depth technical information about traffic incident can be quantitatively extracted from video footage. The result is physics-based 3D projection of simulated vehicle motion on the motion of real vehicle recorded by moving monocular camera.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within performed experimental test runs with respect to vehicle speed, distance travelled,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and directional quantities (yaw rate, yaw angle). The method was further appli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al-world traffic events.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Guo SY  Li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5):342-343,34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深圳市418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事故死亡人员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45∶1;事故在6:00~8:00和18:00~2:00发生最多;72%的案例在城郊主干道发生;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步行占44%,自行车骑车人19%,摩托车驾车人15%;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死亡原因83.2%为颅脑损伤死亡,13.3%为多发损伤。结论深圳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15.
“无责赔付”之匡正——法律解释方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责赔付"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其中"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因不能在法律规范上全然以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致使"无责赔付"的解释混乱及其规范的合法性遭受质疑。借助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无责赔付"在法律规范上获得了"无事故责任的赔偿"解释结果,"责任"因此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关系中的阐释更加清晰,交强险立法的完善方向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涉嫌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人员中,以20~39岁男性居多;事故中驾驶员损伤机率最高;酒后交通事故以长头小车及摩托车最多,而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浓度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伤亡构成比最高;酒后驾驶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人体致命性损伤及人员死亡的饮酒组危险程度均高于未饮酒组,在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组与20.1~80mg/100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酒后驾驶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比未饮酒驾车交通事故严重;未达酒后驾车组(BAC为0.1~20mg/100mL)和酒后驾车组(BAC为20.1~80mg/100mL)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应降低饮酒后驾车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法定标准阈值,进一步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率。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处理的要求以及交通事故案件审理的需要,提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框架,总结概括了交通事故的技术鉴定内容,以及目前已开展的部分交通事故鉴定项目的服务目标。最后对我国的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林建伟 《河北法学》2006,24(2):138-142
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上,存在着行人、非机动车一方的通行安全利益与机动车方的快速、畅通利益之间的冲突.立法者应当基于现代法治、人权的理念,通过合理分配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责任以平衡双方的利益,最终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进而达到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是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中的重要鉴定项目之一,也是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其他鉴定项目的基础,除应用手、足、工、枪、特等刑事技术传统痕迹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结合力学、道路工程学、道路安全学、车辆工程学、法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评判的一门鉴定科学门类。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步骤主要分为合同评审、痕迹勘验、比对分析、作出评判、形成文书五个方面,在其发展的十几年时间里,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重点归纳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