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评法批儒"是"批林批孔"运动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如果说"批林批孔"运动是"文革"末期一次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动乱",那么"评法批儒"则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次特殊时期的灾难.从学术史的视角审视这场打着学术旗号的所谓"学术"研究,尽管相关的研究不无涉及,然大都是点到为止,而且大多是在"批林批孔"题下作一般的述论.因此,对"评法批儒"运动的起源与变迁进行学术史的分析,一则可见这一特殊时期"学术"是如何被亵渎,二则可见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学术操作如何失范.  相似文献   

2.
"批林批孔"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一场十分奇特而又十分普遍的群众性运动,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除了长期以来毛泽东阶级斗争观点的延续和其他一些现实的社会因素以外,还包括由此导致的他长期以来对儒、法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和秦始皇历史地位的片面理解,这也是"批林批孔"运动与"文革"时期其他历次群众运动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拟对毛泽东对儒法思想理解的变化与他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批林批孔”若干问题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中国大地上再次掀起一场政治风潮,这就是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在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的操纵下,这场运动打着批判林彪、孔丘的幌子,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企图重新打倒一大批党政军领导骨干。然而,江青一伙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批林批孔”成了他们阴谋败露并最终破产的拙劣表演。“批林批孔”一开始,把持宣传舆论大权的“四人帮”就千方百计地拔高这场运动的“现实意义”,同时竭力扩大运动的规模和范围。按照当时“权威”报刊的说法,“批林批孔”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为贯…  相似文献   

4.
"批林批孔"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批林批孔",顾名思义,就是批林彪和孔丘的.可是,江青一伙却在"批林批孔"问题上只虚晃一枪,矛头直指周恩来.这是他们覆灭前一次疯狂的表演.  相似文献   

5.
1974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再度强制推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一场政治运动。运动的直接目标,是对1972年以来周恩来纠‘左’工作的否定。江青集团利用毛泽东继续从整体上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力图把运动发展成为反对周恩来、叶剑英等党政军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再  相似文献   

6.
1964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由于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开展得普遍深入,影响遍及中国农村各个角落,至今仍为不少人关注,各种议论也仍然不绝于耳。关于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这场运动对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运动中政治人物的评论等深层次问题,各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农业学大寨"运动历史留下了一个个"谜",等待解开。毛泽东"农业学大寨"号召是何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7.
散木 《党史博览》2007,(1):54-56
关于"文革",关于"批林批孔"运动,这里不消多说.尤其是后者,那是一场有政治背景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斗争.笔者在酝酿《"文革"中的学人》一书时,对"文革"末期的学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在那场"批林批孔"运动中,即将走出黑暗的一些学者,其表现是耐人寻味的,也是值得我们回顾的.这篇文章所记述的,是关于赵纪彬先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951年12月到1952年10月,全国党政机关开展了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是建国初期一场席卷全国的廉政风暴,是我党在执政后首次大规模的反贪惩腐斗争。在“三反”运动中,共查出贪污分子和犯有贪污错误的人员120余万,其中有党员干部20多万人。党员干部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受到行政上撤职、撤职查办、逮捕法办的达4029人,其中省部级干部25人、地厅级干部576人、县处级干部3428人。这场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党政机关中腐败现象,警醒和教育了大批干部,奠定了50年代优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基础。建国初期的这场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李蕉  熊成帅 《理论学刊》2020,(5):149-159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向"群众化"、努力"获得青年群众"的第一次尝试,其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五卅运动的影响十分巨大。这场运动发起时一再受阻,正是由于青年团的宣传与动员,运动才得以席卷全国。一方面,青年团探索出的"学总—学联—学生团体"的联动机制与"共产党—青年团—国民党"的合作方式,为运动的发起和深入提供了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团员承担了繁重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甚至牺牲了生命,才使运动扩展开去。而青年团存在的组织关系不稳定、基层工作不深入、党团关系不明晰等问题,也给学生运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事实上,正是经过了诸如五卅运动的风浪的历练,一代"新青年"才得以出现和成长,进而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林红 《党的文献》2017,(3):73-78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2.
1974年初,根据中共十大的精神,准备召开几经推迟的四届人大会议,旨在恢复国家政权机构建设.这时,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转发了由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于是,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用以维护"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江青集团则把这场运动当作组织力量篡夺党和国家更多权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真理标准讨论的最大成果赵理文本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展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席卷全国上下的群众性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和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做了思想理论准备,而且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弄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正"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领导发动的,但他也是党内高层中较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努力进行纠正的。从1958年冬发现"大跃进"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一直到晚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不下50次谈论这场运动的错误和教训。1959年2月27日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的讲话稿中,毛泽东就有自我批评的话,并就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承担了责任。3月5日第二次郑州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部分省委第  相似文献   

15.
樊冬梅 《党的文献》2005,(4):110-115
"文革"时期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发生和延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当时的政治原因.它给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场运动,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1964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由于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开展得普遍深入,影响遍及中国农村各个角落,所以至今仍为不少人关注,各种议论也仍然不绝于耳。不用说对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对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运动中政治人物的评论等这些深层次问题还有许多不同认识,就是对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史实,也还存在着不同说法。"农业学大寨"运动历史留下的一个个"谜",等待解开。  相似文献   

17.
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汹涌澎湃的大潮,迅速席卷全国.由于理论指导上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文化大革命"演变为一场大动乱.以陈毅、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等为代表的老帅们,从一开始就感到困惑,随着这场动乱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动乱冲击到军队,出现了部分军队院校学员冲击国防部的严重事件后,老帅们越来越忧心如焚.国家不能乱!军队尤其不能乱!--这成了老帅们共同的主张.在1966年11月13日和11月29日的两次工人体育场大会上,他们郑重表达了这一思想,向这场动乱作出最初抗争.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一生中永远记取的教训。从1958年冬发现"大跃进"的弊端,一直到晚年,他在不同场合不下50次谈论这场运动的错误和教训。毛泽东的反思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这些教训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搞了俄国的革命热情,没有搞美国的实际精神";"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马克思主义者永远不许剥夺劳动者";"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等等。这些反思,突出反映了他不贰过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也说明了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绝不在同一类事情上两次犯错。  相似文献   

19.
对红卫兵运动性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0年前发生的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运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无论对党和国家,还是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它都是一幕历史悲剧.正确认识这场特殊青年运动的性质,对深刻认识“文化大革命”,总结青年运动的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青年运动.由于党的领袖毛泽东,对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错误地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这些矛盾.而要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首先需要寻找运动的先锋力量,青年学生天真、单纯、好冲动,又有浓厚的政治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毛泽东看中了青年学生的这些特点,一手发动了作为“文革”先导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20.
正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闽北革命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他的革命实践既具有历史性和区域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全国性。本文以方志敏情系闽北的"三部曲"为题,介绍方志敏在火红的苏维埃年代,是如何把发展赣东北苏区与发展闽北苏区放在一个平台上,实践他"我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一分子,在开展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战斗中,在进行苏维埃的建设中,我都是用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做的"诺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