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隐喻表达方式的研究是促成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基本动力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关于隐喻生成机制和理解模式的基本问题,可以揭示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对隐喻研究的一般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司法领域中的语言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讲,法律语言研究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范畴。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存在着较大不同。中国法律语言研究重书面语研究而轻法律口语研究,范围多局限于语言本身,很少涉及到语言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外法律语言研究对国内法律语言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个多元问题 ,语言、概念以及现实世界是它的三个维度。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主要的隐喻解释理论 ,运用概念结构分析与语义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性与概念性的双重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 ,以揭示隐喻与语言 ,隐喻与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祖建 《前沿》2012,(11):142-144
语言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体现的是对别人存在和自我存在意识的反映。而作为自古延续至今、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学科,语言学在语言的发展极其活跃的今天,更加显示出了术语多、含义深、理解难的特点,这对高等院校语言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由于吸取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优秀成分,在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语言学视阈下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教学的改革方向,制约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社会语言学促进语言教学的实践等。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毅  郭创 《求索》2015,(2):178-183
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联袂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从此隐喻便脱离了传统修辞学的藩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须臾难离的认知思维方式。基于概念隐喻机制尝试性地探索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名称的隐喻模式及其体验哲学共性与文化模型民族差异性,从全新角度诠释东西方传统节日名称概念的认知理据,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9.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10.
石岩 《前沿》2012,(15):184-185
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标志着隐喻研究脱离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研究的藩篱,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语言学界已经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来理解认识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搜集和归纳壮英谚语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壮英两个民族中存在共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13.
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语的形成、熟语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按照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和隐喻、概念整合等概念理论来分析熟语生成及熟语语义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性构词特点,探讨了隐喻在网络语言词义生成中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卉 《人民论坛》2010,(5):102-103
法律语言分为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两大类别。这两者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规范。法律语言学研究要跳出为语言而语言的圈子,在注重理论性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法律语言的应用性指导,积极投入到司法实践中,解决语言问题和法律问题。制定合乎法律规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17.
朱全国  肖艳丽 《前沿》2010,(18):140-143
文学修辞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的语词、文学手法、语言模式以及作品结构构成,隐喻与文学的关系突出地体现于它与上述四者的联系之中。古希腊、罗马和形式主义文论传统对隐喻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了隐喻与文学修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隐喻与文学的关系重视隐喻的说服力量和语词技巧;形式主义文论传统一方面关注隐喻的手法,重视隐喻的语言模式及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其作品结构学说同样注重隐喻在作品结构构成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科学中较新的一个流派。然而 ,有些语言学者往往因过于强调其新颖性 ,否定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存在任何关系 ,进而否定索绪尔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这种片面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没有认清结构主义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没有深入探究索绪尔的思想 ,从而错误理解了索绪尔理论。本文通过细致分析索绪尔理论并将之与多种语言观作对比研究 ,旨在揭示索绪尔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同时帮助弄清语言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葛厚伟 《求索》2011,(11):222-224
文章以央视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现场解说为语言素材,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体育赛事解说中蕴含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语言模因,并从根隐喻和派生隐喻角度阐释了此类语言模因的认知机制。通过对体育赛事解说中的模因现象的探析,为理解、解读和探究体育解说语言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侦查讯问语言为法律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众多方面和角度之中,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侦查讯问而言,整个讯问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侦查人员的讯问策略意图都是通过语言来贯彻和实现的。总体看,对侦查讯问语言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域,尤其是在新刑诉法实施的背景下,对侦查人员讯问语言的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实务操作的紧迫性。侦查讯问作为法定的侦查行为,其语言的使用需要规范,应当根据法律要求、案件情况、犯罪嫌疑人心理、案件证据情况辩证运用。未来侦查讯问应弱化侦查讯问人员的"权威性特征",缓和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平衡关系,以创造双方交流沟通氛围的会话式讯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