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民事检察权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民事检察权是依据列宁的法律监督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确立起来的,适应了维护国家民事法制统一、增强和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和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公民、法人的重大利益的需要。完善民事检察权需要平衡几个关系:1、监督民事诉讼同维护法院终局裁判稳定性的关系;2、国家干预和当事人处分权相统一;3、正确处理民事检察权和民事审判权关系,建立监督兼顾公诉的民事检察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处分原则的基本涵义和内容,着重分析了我国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处分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与审判权对处分权的监督、干预中所存在的有关问题,最后探讨了应该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民事检察权与审判独立和审判权威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代表国家,其诉讼地位完全超然于双方当事人之上,因此民事检察权的行使不会导致当事人诉讼地位不平等。检察机关只能在两种特定的情况下行使民事检察权,因此不会妨害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民事审判可能同时有多个正确裁判结果,但民事审判同样存在错误的可能性,需要加强民事检察监督。民事检察权的行使虽然可能影响诉讼效率,但可以在维护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因此,应该强化民事检察权,而不是削弱或取消民事检察权。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旨在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是在法院主持之下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和自由妥协的过程,应当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及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因此,检察权在介入民事诉讼时,要注重维护民事诉讼结构的稳定与平衡,体现权力的谦抑性。检察机关在启动民事抗诉程序时,应审慎克制,尊重审判独立和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以体现法律制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诉讼调解复兴是和谐社会政治语境下司法政策的相应调整和过度反应,同时存在具体制度方面的趋动力。诉讼调解异化为一种方便审判权行使的手段,成为法官追求办案结果或效果的工具,因而导致当事人处分权的虚化。产生这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民事诉讼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审判权本位。当事人处分权虚化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破坏了诉讼调解的公正。强化当事人处分权,弱化法官的调解职权,使审判权为处分权提供保障,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才能回归民事调解的基本原则,恢复诉讼调解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制度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完善必须要以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为基点,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当事人处分权与人民法院审判权的关系,并应以此作为基本理念,来指导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续审制之适用的诸多问题及其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民事诉讼程序相关制度建构本身的欠缺以及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协调与整合。将审级重心放在一审,完善证据制度和审前程序以及协调当事人的诉讼处分权和审判权的冲突是适用和完善续审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判权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法院依职权进行的调查取证、必要共同诉讼的当事人追加、法官的释明权及再审程序的启动几个方面。当事人处分权的有限性和公法秩序的要求使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成为必要,追加当事人则是彻底地、一次性地解决纠纷和当事人适格的要求。随着辩论主义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确立,作为弥补辩论主义缺陷的法官释明权制度应运而生。针对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法院的再审程序启动权应予取消;而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可以考虑适当扩大,法官的释明权制度应继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公平审判权不仅是一国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或宪法性权利。公平审判权不但适用于刑事诉讼,也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甚至其他具有实质诉讼特征的准司法行为。民事行政检察权属于诉讼监督权的范畴,其监督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力、司法裁判行为以及裁判结果,是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专门赋予检察机关的一种监督权力,其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诉讼当事人公平审判权的实现,并最终实现公民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是我国民诉法确立的两项基本原则 ,旨在保护当事人的辩论权和处分权 ,以防御法官的审判权 ,保障程序的正当性。本文分析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相互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加以改造 ,从而实现与相关程序制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论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证据调查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权问题是检察理论和检察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应以民事案件的类型化为基本的思路.在民事公益案件中,检察机关因诉讼担当而具有当事人资格和地位,其应当按照当事人的身份行使证据调查权,并妥当处理和法院证据调查的关系以及在当事人证据调查、法庭质证中的地位等问题.在一般的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的抗诉权应当成为当事人再审诉权的保障和救济.并应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检察机关证据调查的范围、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取消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 ,自 1991年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 ,但是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存在着以下问题 :检察机关如何发现生效裁判的错误 ,检察监督是否真正达到了立法者所期望的效果 ,检察监督对当事人有无实际意义 ,检察机关自身行为谁来监督等。此外 ,检察机关的监督人地位与民事诉讼改革呈现出来的目标趋向当事人主义模式存在着无法兼容的矛盾。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认为应当取消民事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检察监督模式在主要的性质上或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应被纳入国家干预型模式的范畴.当前中国的民事检察监督体制改革,应当具有高瞻远瞩和不拘陈规的气质,逐步剔出与时代不符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特征,构建新时期的检察监督模式.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需要完成从干预型监督向保障型监督、从监督者的角色向参与者的角色、从实体型监督转向程序型监督、从对立型监督向协同型监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4日老挝通过了新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即新法。新法扩大了法院非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将调解上升为民诉法的原则;强化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权行使的操作性;增强了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障;加强了证据立法;增加了执行程序和非诉程序;加大了强制措施力度;完善了再审程序和涉外诉讼程序。但是,新法也存在证据规则体系不够完整,执行制度设计上过于简约,程序制衡性机制操作性有待提高等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职权配置和程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职权配置应当贯彻基础正当、有利于维护民事诉讼秩序、现实必要和可行、维护公正和公益的原则.职权配置的内容应当全面和开放.包括对起诉的监督和对裁判行为、执行行为的监督,但行使职权时应当有所限制和谦抑;监督的重心环节应当适当前移.行使职权的方式包括提起诉讼、参与诉讼、抗诉等,相伴随的程序应当明确、具体、刚性、效率.同时,检察机关应当具备保障性职权.职权行使的体制也应当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是保护环境与资源,弥补环境行政执法不足的需要,也是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完善诉讼制度的客观要求。构建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除在立法中赋予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权,还需解决检察机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事再审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权的二元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再审制度面临以再审之诉为目标模式的改革,检察监督权的配置应当适合于整体制度变动的背景.在双通道单向路径的启动审查制度设计下,应增加"支持再审起诉"的民事检察监督工具,建立当事人诉权、法院审判权、检察院监督权的合理制约.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修改后民诉法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但未对具体行使调查核实权的适用范围予以规定。故应秉承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界定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在《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联合国其他关于少年司法的有关文件中,针对少年犯罪的司法程序有着许多方面的具体规定。以此视野关照中国的少年司法实践, 我国在少年法庭,少年犯的羁押、量型、非刑罚措施,以及少年犯案底和改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参照国刑事司法准则,完善我国少年司法程序,以更有效地预防少年犯罪,更地地改造失足少年,是我国批准和实施公约以健全法治所急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