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力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入开展党内法制教育不可忽视。其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则是题中要义。一、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理论蕴涵及实践意义公民权利是指为公民所拥有、为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合法权利。公民权利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公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民所应有的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06,(12):52-52
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律制度为公民提供充分表达意愿的渠道、提供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机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保障公民权利。健全和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2007,(11):100-102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思路是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立足公民现实生活。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公民意识不能硬性灌输,公民意识教育要靠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社会的公民权利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法制意识的重要内容,在宪法学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宪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没有公民权利意识就没有真正的民主,也不可能有现代法制。因此,提高公民权利意识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即:除了国籍的限定外,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公民,不论财产、出身、职业、信仰、文化程度等等一切差别,当然也没有“阶级烙印”。因此,公民是平等的,“平等”是公民的最…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点滴记录了中国法治进程,它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了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它持续地运用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契合人们需要的、贴近人们生活的案例来为观众讲解法律知识,阐释法律精神.这对于现代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法治观念的形成、健康的契约精神的培育以及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加上文化市场良莠不齐,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和污染,法律意识薄弱,一对于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辨别不清,当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利规范是体现公民法律地位的宪法范畴,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历来是各国宪法的核心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权利才真正得到宪珐确认。建国五十多年间,公民权利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和总结中国现代公民权利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现代中国公民权利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我国农村法治实践中,还存在诸如法治意识淡漠、公民权利城乡差别显著、集体土地征用中农民利益维护不力和农民法律信心缺失等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通过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农村法治的现实问题,保障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就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  相似文献   

11.
公民权利规范是体现公民法律地位的宪法范畴,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历来是各国宪法的核心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权利才真正得到宪法确认.建国五十多年间,公民权利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和总结中国现代公民权利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现代中国公民权利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样,需要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基础、作指引、划方向。文化发展促进法的立法目的是为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提供法律保障。《文化发展促进法》的核心内容是要将《决定》、《纲要》确立的文化发展繁荣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手段,以确立法律权利、法律义务的方法,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发展观念、文化法制意识;同时,通过法律规范的鼓励、倡导和形成作用,将我国文化建设中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的职责、权利、义务,合理确立、依法规范,完善文化法律体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13.
林洁 《唯实》2008,(1):49-52
治理公务消费是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公务消费的现象透视,从观念、文化、制度、监督、法律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务消费奢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靠观念“立”、文化“疏”、制度“导”、监督“防”、法律“制”来规范和改革公务消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第二部刑法典的诞生,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刑法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新刑法无论在其内容、体例以及观念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其中首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新刑法第3条)。这对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完善民主与法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与发展罪刑法定这一现代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明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它是针…  相似文献   

15.
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切实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它们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10页)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一、提升法治意识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法治意识即法治观念,是人们关于法治的心理、看法、思想、理论等的总称。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中,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法律和道德。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主要靠“他律”,靠外在的强制来发挥作用,即硬约束;道德主要靠“自律”,靠内在的自觉来发挥作用,即软约束。法律手段要有效用,当然要仰仗社会成员守法的自觉意识,但法律在社会成员违法犯罪和蔑视法律规范时,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法,包括采取剥夺公民权利,限制人身自由乃至消灭肉体等极其严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当前,既面临着很多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要成功进行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克服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及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丽 《唯实》2008,2(4):89-93
弱势群体由于客观原因或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公平获得有效的政治资源,享受不到完全的公民权利,不具备现代政治意识,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以影响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实质性政治地位低下,呈现一种政治贫穷的状态。为此,要完善弱势群体的法律与政治权利,进行权利补救;健全民主制度,进行制度补救;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进行经济补救;提高自身素质,进行文化与政治素养补救。  相似文献   

20.
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相对薄弱,有待提高。进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民的责任义务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观念。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完善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唤醒农民的权利自觉和主体意识。这必将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