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早期报刊曾经刊登过各种类别的广告,其中书报广告占据版面最多,持续时间最久,涉及的书报种类较多.从这些书报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共早期报刊所刊登的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报杂志广告,向中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从而为中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的理论材料,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振英对中共创建做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翻译列宁阐述民族问题的重要文献《民族自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努力;主编《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了十月革命及其后的俄国国情;为《共产党》等刊物撰写相关文章,介绍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诞生于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前夕,成为20世纪早期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刊物。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思想启蒙方面贡献巨大,并逐渐成为中共党刊。《新青年》由同人期刊转向中共党刊绝非偶然,其中既有经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时期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变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为:1919年~1948年,由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1949年~1977年,跳出苏联模式樊篱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尝试;1978年至今,包容异质思维、切准主体诉求柘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时代化大众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为《新青年》)为标志,一场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新文化运动狂飙席卷中国大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探索救国之路的新启迪。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重庆,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外国商品入侵的空隙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增长,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以《新青年》杂志为宣传阵地,以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为宗旨,掀起了一场反对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为了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早期许多先进分子对西方传人中国的各种新思潮,以民主科学为标准,加以反复实践、争论和比较,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919年7月到1921年间,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一思想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的无产阶级思想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以及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共产主义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对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安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等数十种刊物在安徽青年知识分子中传阅。随后,安徽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创办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刊物。1920年,蔡晓舟在安庆创办《新安徽》,同期《平议报》等一大批刊物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21,(9)
李汉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共一大代表。在中共创建时期,李汉俊一面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活动,同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的有关问题,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方向。其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目标、革命阶级、革命手段及革命步骤等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早年加入同盟会的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很少人知道,他在80年前曾参加筹建中共、而且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 一,高举《觉悟》大旗,为社会主义呼号 五四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刊物主要是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而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影响也很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过,“那时,以共产党的《向导周报》、国民党的上海《民国日报》及各地报纸为阵地,曾经共同宣传了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共同反对了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对了封建古装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 邵力子是《民国日报》社总经理、《觉悟》副  相似文献   

14.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又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对马列著作的学习,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思想理论基础。系统梳理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相信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为季刊的《新青年》,作为中共早期的党刊,肩负着夯实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中国革命的使命。《新青年》(1923~1926),一方面译介了大量的苏联文献,重视对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经验、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另一方面紧跟国内政治动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的必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等重大议题,积极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可以说,《新青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总结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经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海闸北是中共组织创建时期极其重要的营垒,对早期中共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包括善于运用社会人文环境,使党组织得以生存;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使人民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壮大;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党的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说,可以在北大自由讨论。他的大学理念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履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新青年》因之由上海迁到北京,并成为北大同人刊物。于是,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乃至中共创立等,都成为相因而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王海军 《理论学刊》2015,(12):21-26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多方面历史影响。该文拟多维度探究和分析这些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文本基础和丰富思想资源;有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学理性研究和运用;为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兴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提高了广大民众政治觉悟与革命意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养料和丰富素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人们的理性认识与情感生成的辩证统一过程,决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在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党极其重视情感工作,加强情感动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通过有"情"传播,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重视情感体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内化;渗透日常生活,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20.
陈始发 《理论学刊》2012,(7):14-19,127
80多年前,中共在中央苏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非凡成效.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包括: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空前大众化;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这些举措对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