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与人的异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本质与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守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对统治阶级地位的辩护三个角度,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幻性。马克思着重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分化的消除等视角,探讨了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路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应为逐步迈向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秦龙 《求实》2007,4(9):11-15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来没有孤立地考察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与此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影响了其组成成员个人的不同发展状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仔细研读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共同体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维理论指引,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既在理论层面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关系,又在实践层面继往开来,立足新时代,拓宽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空间,焕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9.
陶群 《世纪桥》2020,(3):75-78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全世界、全人类而言。所以,二者间的共同性是我们探析的主要方面。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间共同性进行探析,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解把握得更加准确,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共同体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集群形式,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共同规范和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网络群体,该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成员按照共同规范相互对待,相互理性认同。大学生网络共同体的特征包括:共同体建立的松散性、成员特点背景相似性、共同体成员的平等性、成员交往的跨时空性、共同体约束的微弱性。对大学生网络共同体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客观条件方面即网络技术和物质要素。主观条件方面包括:第一,共同的信念;第二,共同价值和规范;第三,共同目标和兴趣爱好;第四,身份认同;第五,归属感;第六,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第七,成员参与时间有保证。最后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共同体与现实共同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品艳 《世纪桥》2007,(4):3-3,5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从“虚幻共同体”走向“真实集体”,“虚幻共同体”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实集体”。在当前中国社会,“虚幻共同体”理论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健全法制等途径从而继续向“真实集体”迈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俊峰 《唯实》2012,(7):26-2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开始批判书报检查制度的不合法性和不合理性,认为当时的新闻出版自由与自由报纸都不能真正成为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通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这种反思为提出建立每个人真正自由与发展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理论的铺垫,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龙 《求实》2008,1(2):10-1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中认定国家是"虚幻共同体"形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存在的深层原因.官僚机构("虚假国家")的存在更增添了国家这种"共同体"的虚幻性.国家作为"共同体"并不是整个社会普遍利益的人格代表,而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体现.这种"虚幻共同体"不能真正成为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它辜负了其组成成员对它的普遍期许,必然要被"真正的共同体"所取代.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理解当代人类处境,减轻国家等"虚幻共同体"对人的奴役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樊红敏 《党史文苑》2012,(12):59+68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将共同体划分为现实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共同体三种,并认为共同体与是与经济因素有关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社会中异化的人的联合,这才是共同体实现的真正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施福昆 《理论建设》2018,(3):103-107
人群共同体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各种社会联系的人们存在的社会形式。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致力于破解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回归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经典视域,挖掘马克思思考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理论蕴含,对于当代中国避免陷入二者关系的现代困境、积极构建个人与共同体的理想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贡献之一,就在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既紧密联系又相对区分。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政治解放"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首要问题是享有公民权和人权;人的解放的任务则是使人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物化、物役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类本质,进而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解放的实质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把人变成孤立的且相互敌对的利己主义个人,消解"人对物的依赖",从"我"走向"我们"。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经历了前西方市民社会,即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前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规范性理论的出发点从人的"类本质"转向"现实的个人",理想性目标从"人向其类本质的复归"转向"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即个体才能的实现,具体而言,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依据自身的兴趣和个性通过自主活动培育和发展全面而丰富的才能,并有效地发挥和运用这些才能。促进和确证社会成员能力的实现,为成员能力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成为马克思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结构进行规范性评价的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的规范性缘由从"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和其类本质的疏离"转向个体自我实现的受阻即"能力剥夺",这种能力剥夺具体表现为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导致了个体能力实现对象的丧失、能力实现的他主性、工具性、否定性以及能力发展的片面化和两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