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指出只有认清人权的主体,明确人权的主体为个人,才能体现出人权的享有者即人的特殊性,也即人的本性。人权基于人的本性而产生,认清这一点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基于人类的本性而去追求共同的幸福。只有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权的来源是他们自身的本性,才能更有效地唤起人们的权利意识,才能使人权为人们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提供最直接最强有力的依据。这一价值远比引入所谓的"集体人权"的概念所产生的价值要大的多。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个人主义的人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现实的社会个人是政治(国家)的逻辑起点;政治是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体现与对象化,政治是人的社会存在与活动方式;根源于人的社会本性和政治本性的政治是社会政治,政治国家(即国家政治)的形成就是对社会政治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竞争法的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邱本 《中国法学》2003,(4):96-108
市场竞争法有深广的基础。它根源于人的本性 ,是人的自我意识、经济人和自由等本性的必然要求 ,由人的生存环境所决定 ,已成为市场环境的主题和主词。市场竞争法具有特定对象、时代性、国家干预性和社会公共性等特征。它的调整方法是一种中合、否定和综合的方法。它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和弘扬人类文明等功能。它由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法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主体是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的人。成为主体,是人的本性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价值的根本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成为主体的历史,人类的最终解放就是人类主体地位的全面确立。主体确立,社会才能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经济,因此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首先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具有主体地位的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著名社会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艾哈德认为,‘’根据我的宇宙观,根据我对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5.
卢梭是法国启蒙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人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人的方法,对人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社会与人是卢梭论证的基点;公众与个人是其伦理思想的桥梁;通过契约的正义是其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这三部分是卢梭契约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都市养生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忠 《检察风云》2010,(13):94-94
现实生活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也就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  相似文献   

7.
民法本质追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源自古代欧洲的罗马法,当时叫“市民法”,后被注入“私法”、“私权法”、“市民社会的法”等诸多信息。中国通过日本从西方民法及至罗马私法那里继受了作为表征基本部门法的民法。西方传统理解民法或私法的实质含义,是在个人与国家对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民法以人为中心,以权利为基点,以行为手段,以责任为保障。民法上的人即市民、私人和私主体,含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等。近代社会的个人是个人主义的个人,而现代的个人是兼顾社会乃至自然理念中的个人。称民法人是“经济人”、“具体人”、“抽象人”等多是用作分析民法问题的方法。兼顾社会乃至自然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民法的哲学基础。民法并未真正社会化。民法所涉及的领域是有限的。民法在精神方面追求平等和自由。这些都涉及到民法本位即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8.
简论新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与特色陈文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权是人们的私人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是人按其本性应当享有的所有权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人权通常用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形式加以确认,用各个部门法加以具体保障。刑法在打...  相似文献   

9.
一、法治的观念要件(一)法治观念的含义法治观念是人们关于法治的认知、评介和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基本倾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意识中最根本、最朴素的意识形态。法治观念的这种基本倾向来自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此为特征的法治观念连接着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个人法治观念是具体的个人对法治的看法、意见和情绪,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个人法治观念的主体性保证了社会法治观念的主体性。否则,社会法治观念则由于缺乏主体性的源泉,最终被人们认为与己无关,所谓的社会法治观念就成了少数人的  相似文献   

10.
严存生 《法律科学》2007,25(1):3-14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