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超越首先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特征,而不是实践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诉诸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有可能在"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意蕴中真正把握其科学性.为此,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辨正.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设想,纠正对于公有制的理论误读,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尺度.其次,必须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确认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归,把握社会主义的实践目标.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妥善处理社会占有与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明确个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合法性.关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如何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以及如何处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解决,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重新解读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在本质属性、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层面有着根本区别,但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则有某些差别和共同之处。必须把握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切实理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社会主义本质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把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切实认清两种制度在现代化大生产规律上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实认清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关系,既充满信心,又留足耐心。  相似文献   

3.
总结经验,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忠于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那种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或者借口"发展"、"创造"、"更新"而实际上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遭到削弱的状况,必须切实改变.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坚持和忠于马克思主义,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把它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世界形势的新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民族文化路径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选择民族文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克服民族文化路径缺失现象,创造性承接和拓展民族文化路径。这种承接和拓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价值观念维度、思想形式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社会规范维度,也包括语言文字维度等。  相似文献   

5.
徐海峰 《理论视野》2009,(8):18-20,1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把握、全面推进,以防止各种片面性。在大众化实践中,要坚持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学术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并在各种关系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莫雷 《理论视野》2013,(5):24-27
围绕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出从"外在建构的普遍性"到"内在否定的普遍性"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体现出某种回归马克思的倾向,但他们对普遍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相比,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  相似文献   

7.
一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邓小平于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邓小平深刻反思历史,指出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而不能照搬照抄,号召全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长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性与本国特殊性结合起来,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面向中国的现实,关注当今的时代,注重中国问题的研究,不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经院哲学式的纯逻辑演绎和思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在欧洲,有着自己的来源和传统,我们必须解决其理论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中国内容和中国特色,从而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诞生以来的社会历史表明,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能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并最终损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这就是,坚持民族和民族问题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观点;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同志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事物的共同本质、共同规律;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互相联系,不能割裂。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哲学依据。它告诉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必须遵循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避免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种种误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生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学院哲学,而是一场与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理论运动.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正确处理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种基本关系: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同时代各种思潮、理论的关系,以哲学史为中心的研究和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世界性学科 ,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因此 ,研究国际政治学必须从研究各国具体的国际政治学入手 ,作为中国人 ,必须首先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实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 ,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即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根本问题,但一般对文化作比较研究时多关注其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如人们在比较中西文化时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中西文化还有没有共同性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我在《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中发表的《唯物史观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文章中作了这种考察,认为天人合一(就其合理含义讲,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主客二分不仅不是中西文化的特殊性而恰恰是它们的共性,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文库     
《民主》2005,(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本土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聚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涉建党百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铁一般的事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从理论建构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从前沿问题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呼唤着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8.
何萍 《理论视野》2009,(1):16-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么,它的普遍性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这些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自己原生的哲学形态?如果有,那么,这个原生形态是怎样的?其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这既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隐含着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取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孙应帅 《学理论》2009,(27):20-23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里,在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时,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与时俱进的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从实践中得来,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证明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意义。这包括: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二、理论具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可预测力;三、理论都是有期效的,但在特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不能轻言过时;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