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双印 《求索》2012,(10):53-56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是反对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主张,为近代中国取得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师夷制夷"作为近代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和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政治走向。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师夷"、"制夷"的基本态度和利弊得失。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从而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使命,完成了前人未竟之事业。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是我国近代法制化立法的主导思想。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干扰和国内顽固保守势力的抵制阻挠下,我国艰难地实现着传统中华法制文明与西方先进的法制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法制文明迈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基本确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总体走向,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一次重大事件,它曾给中国社会造成某些弊端,也曾有过不光彩的一面,然而它毕竟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许多新东西,在诸多方面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它在近代历史中首先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知识打开了国门,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走出迈向近代化的步伐,它的客观效应不可低估。当前,我国正值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5.
所谓“用夏变夷”,就是用华夏儒家的“礼乐教化”去同化周围不开化的“夷狄”,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用夏变夷”观念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日益相结合时,华夏文化的发展便受到阻碍。尤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由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固守“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克服文化本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西方邮政制度在中国的延伸,客邮在中国开办的邮政业务,给中国邮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带来了学习的范本及可供借鉴的经验。通过对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的研究,深入考察客邮在中国开办的国际邮政汇票、代收货款包裹、保险信件等主要邮政业务对中国近代邮政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再华 《人民论坛》2011,(11):202-203
作为近代西方邮政制度在中国的延伸,"客邮"在中国开办的邮政业务,给中国邮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带来了学习的范本及可供借鉴的经验。通过对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的研究,深入考察"客邮"在中国开办的国际邮政汇票、代收货款包裹、保险信件等主要邮政业务对中国近代邮政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喻辉 《传承》2011,(14):64-65,88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经历着深刻的文化"危机"。在新时期,中国文化"危机"又有了新的表现。那么,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危机"?出路在哪里?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中国文化"危机"的化解之道:批判继承,融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吴清一 《人民论坛》2013,(8):194-19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寻宝热的掀起近代时期,作为中国人,感受到了弱国挨打的痛楚,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急于从西方寻找到强国之策。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从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身上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于是,发展到极至,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的口号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扬弃,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以后的岁月里,中国人卷入到抗日等一系列战争中,对传统文化营养的吸取自然也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尤其是解放后的“反右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高校“两课”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可以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课”教育中进行创新,就要在“两课”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根寿 《前沿》2010,(5):40-42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即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的"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对于打破西方政治发展话语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裴蕾 《传承》2009,(14):156-157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安》2014,(17):3-3
领头羊是在羊群内部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有着超越普通羊的能力、66性和威望.是“权”和“威”的象征它为羊群确定前行方向,遇到岔路,要作出选择,碰到豺狼虎豹,也要第一个面对,整个羊群的命运部寄托在它身上。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