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14,(9):53-53
十五年,楚子伐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日:“不可。古人有言日:‘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日:“晋师悉起,将至。”郑人囚而献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乃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日:“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之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合之以归。(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相似文献   

2.
关于君臣关系,传统文化中存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孔子总结夏、商、周的经验教训,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命题,明确指出,君主要依照礼法差使臣民,臣民则要对君主尽忠。它既承认君主的无上权威,要求臣民效忠于君主的统治,又对君权提出约束,让它依礼统御臣属,以便恒久维持一种合乎秩序的君臣关系。苏轼肯定并阐发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君以礼使臣,则其三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这就是说,“君使臣以礼”的意义在于使臣子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4.
据《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极好音韵,且造诣颇高。有一次,文侯邀请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韵,当别人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文侯却听出伴奏的钟声音律不整齐,当即评论道:“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听后,鄙夷地一笑道:“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此话大意是:贤明的君主把身心精力都用在治理国家大事上,糊涂的君主则迷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远没有成为历史的话题,有人在惊叹屈原、杜甫博大精深、震古烁今的创作之余,又常生疑窦:被誉为爱国主义诗人的屈原、杜甫又近乎是愚忠的典型。爱国乎?愚忠乎? 中国封建王朝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岁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和权力。孟子主张“君权天授”。韩愈在《原道》中则对君、臣、民的权力与义务作了通俗的解释:“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  相似文献   

6.
良法与法治     
胡余旺 《前沿》2008,(3):96-98
“恶法非法”的良法论,是自然法理论的法治观,与之对立的“恶法亦法”论,则是分析法学的法治观。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法治,只能是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7.
张弼元 《前进》2000,(8):48-48
为政之要 ,治国之道 ,在于用人。一个朝代 ,一个国家的吏治如何直接关系它的盛衰兴亡。在中国历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当朝廷政治清明 ,任用忠良时则社会稳定、国家昌盛 ;当朝廷昏暗 ,任用奸佞时则社会动荡、国家衰微 ;当一个朝代吏制腐败、官场黑暗 ,忠而见弃、奸而得宠 ,贪官污吏穷凶极恶、横行不法时 ,这个朝代往往也就气数将尽、走向未路了 ;最为甚者则是昏君、暴君与奸佞之臣共同导演的一幕幕亡国悲剧。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明君 ,他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 :“治安之本 ,惟在得人” ,“用得正人 ,为善者…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的敬老院办得不惜,原因是老院长戎丙沂治“家”有方。戎丙沂今年间岁,1989年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之职,受乡党委政府重托,来到了敬老院。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敬老院里也是如此。毛喜高、孙桂英是一对老夫妻。由于没儿没女,过去在家里是两个人的“世界”:要么你是“君主”.我为“臣下,”听你的;要么我为“君上”,你是“臣下”,听我的。来到敬老院里也是如此。可是有一天夜里,“臣下”却但待了“君上”,以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来毛喜高想小解,叫老伴把电灯拉着,老伴拉灯慢了一点,他就和老伴…  相似文献   

9.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本是封建王朝的铁律,可也有皇帝要杀人,将案子发给全国人民来讨论的。且容我说古,看官不妨“倾耳一听可也”。雍正朝的“吕留良案”,缘起于湖南衡阳的一位村夫子曾静。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吕万和同志的《历史研究也要跟上时代》一文,读罢,颇有同感。古往今来,史学研究都是与一定时代紧密联系的。换言之,史学家们的著述都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之产物,同时又都为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服务。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体的事例。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对“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并作,臣弑其君者有  相似文献   

11.
眼里有谁     
眼里有谁季玲眼里有谁,并不是个难答的问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闯江湖的人如是说,在他们的眼里,朋友义气高于一切。“视顾客为上帝”,“童叟无欺”,商人们常标榜顾客至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历代官吏总不忘把君王与治民挂...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2,(5):55-55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端,正也]。”  相似文献   

13.
肖世杰 《湖湘论坛》2007,20(3):45-47
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的滥觞是近代以来的事。最先将西方近代监狱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将中西狱制进行理性对比的是清末最早出洋的外交使节或使臣。不过,真正导致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之兴起的则是1901年刘坤一和张之洞的联合会奏以及1902年底赵尔巽关于通设罪犯习艺所的上书。前者从司法和行刑人道化的角度首开时代先河,后者则为中国监狱思想史上最早倡导从积极的角度来改造罪犯之主张。由于这些思想的广泛影响以及清廷后来向全国所下发的谕令,监狱改良之实践由是启动。凭籍实践之推助,监狱改良思想亦随之逐渐蔓延并终至兴起。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51-51
献子贵言【原文】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存,君日:“孰知栾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合楫而答日:“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日:“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清涓日:“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日:“善哉言。”明日朝,令赐舟人清涓田万亩,清涓辞。君日:“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丧,寡人犹得也。”古之贵言也若此。(群书治要·尸子)  相似文献   

15.
为岳飞平反     
岳飞短促而悲壮的一生事迹,800多年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管什么时代,只要国家有难,大家就会想起岳飞来。记得七七事变、抗日军兴后,我所认识的亲友,几乎家家都模仿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字,写来挂在墙上。在当时的抗日歌曲中,古诗词唯有岳飞的《满江红》响彻云霄。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产生了不少误解。岳飞被当成封建社会“愚忠”的典型,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国家,一举一动唯皇帝要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的兵权,他就交出兵权;皇帝要他死,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  相似文献   

16.
“天涯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天涯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最早出现“天涯”意念的文字表述,为汉乐府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时交通阻塞,相去万余里,就视为“各在天一涯”。“天涯”寓离别之情,托相思之苦,如怨如诉,如歌如泣,引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共鸣,振古于斯,悠悠两干余年矣。  相似文献   

17.
狡兔三窟     
冯谖(音暄)[谓孟嘗君]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於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於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嘗君。冯谖先驱,诫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懼,遣太傳賚(音基)黄金千斤,文车二駟,服剑一,封书谢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谀之臣,开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美学则以本能需求为人的自然之性,视审美为本能升华、“本我”获得快乐之道。二者的差异乃是两种人本主义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