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方方 《世纪行》2009,(4):16-19
湖北省政协常委、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一直倾心关注并不断挖掘,为汉口租界老建筑的去留而奔走呼吁,并用最通俗的语言相继撰写并出版了以“租界”为题材的《汉口的沧桑往事》和《汉口租界》两本地方文化书籍,为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了贡献。 本刊经征得方方委员的同意,在“世纪追踪”专栏选登《汉口租界》的有关章节,以期让读者知晓汉口租界的来龙去脉和隐藏在百年老街上身姿依旧别致的老建筑深处的那些与人有关的沧桑故事。  相似文献   

2.
探讨文化武汉与中部崛起的主题鲜明及时,时机恰当。今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一五”建设规划》中指出,武汉市“十一五”期间文化投资共计500亿元资金。另外,中国中部文博会将于今年10月份在武汉召开,以后按两年一届召开,并永久性落户武汉。这势必推动武汉文化产业大步发展。专题研讨会形式好,但应该更好。  相似文献   

3.
李佑才 《世纪行》2009,(3):28-30
当前,湖北省正在开展以“推动湖北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这一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北省举办“解放思想,勇立潮头.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高层论坛,希望藉此深入挖掘和提升武汉大码头文化的时代内涵,将武汉大码头文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放大气、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当中,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7月25日,由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组织发起的“中部崛起与文化武汉”专题研讨会,在华中师大桂苑宾馆召开。会议由武汉市政府副市长、研究院院长刘顺妮主持。章开沅、冯天瑜、张正明、皮明庥、马敏等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一致认为,要突出武汉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支点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拓宽中部城市的文化视野,塑造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武汉。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予以摘发。  相似文献   

5.
杨梅芳 《长江论坛》2006,(6):32-34,43
武汉要充分发扬“海纳百川、包容并存”的历史文化精神,学习借鉴吸纳他人之长,不断发展创新繁荣武汉文化,构筑武汉市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扬“思想敏锐、敢为人先”的历史文化精神,坚持制度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武汉综合实力;充分发扬“开放开拓、精明守信”的历史文化精神,建立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伙伴网络,不断扩大武汉发展空间;充分发扬“豪爽大气、热情明礼”的历史文化精神,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创造武汉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历史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为了充分展示武汉城市的文化魅力,推进武汉文化产业升级,日前武汉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在博洽会的第一个大型活动———“聚焦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上,来自国内外以及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围绕如何认识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开发壮大武汉文化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武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建设在近年取得了新的可喜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文化艺术的品位不高等,影响武汉城市格调的提升。本文对以上几点表达看法,并对“两型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湖北和武汉要率先崛起,必须在文化创意高端产业上突破。而以“武汉·中国文谷”为旗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两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目前,建设“武汉·中国文谷”适逢天时、地利、人和,“文谷”项目相关单位正在积极运作,省、市各有关方面应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湖北宣传》2009,(3):31-32
两圈驱动: “两圈”指的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简称“1+8”)。  相似文献   

10.
楚天舒 《世纪行》2009,(2):20-2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引入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H镇中的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和“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认为,H镇基督教教徒阶层总体构成偏低,教徒信仰基督教的“功利性”与“世俗性”较强;教会在对“神的感应”的传教上存在夸大和扩大化的倾向,对教徒缺乏正确引导;教徒的总体功能需求能够得到教会的有效、充足的供给,教会的需求也能获得教徒的基本供给,两者处于大体平衡之中;教会基本上实现了“三自”的方针,并在当地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肖立新 《前沿》2014,(3):185-186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指导思想,依托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的设计理念,构建了“建筑结构式”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系统地反映出“善建不拔,立身有体”的精神本质,既与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相得益彰,又体现出浓厚的建筑拟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周顺明 《政策》2009,(9):37-39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适时地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的战略决策。至此,我省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现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标志着湖北发展进入区域协调推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位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处的华中重镇武汉市,在中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近年来,武汉挟其扼守中国南一北、东一西交通的要冲地位,凭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中国改革开放这幕大剧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可喜的是,武汉市在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武汉的目标是,在未来的15年里建成国际性大都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正致力于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建设,以便满足民众文化精神生活需要。武汉在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刘丽姣  许佳  马云琳 《前沿》2014,(9):226-227
当今社会,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在建筑空间意境营造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傣族和景颇族的传统民族符号元素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遵循“有机建筑”的概念及“有机更新理论”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是解决设计中“地域性”与“当代性”问题的方法之一,同时是体现“延续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两圈”展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天舒 《政策》2009,(2):19-2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图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蒋敏华 《世纪行》2007,(11):37-38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湖北省政当局为了实现孙中山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最完美都市”的宏愿,提出了建设“大武汉”的一系列规划设想,拟定了武汉区域规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开创了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先河。武汉区域规划的核心要点是以武汉三镇为中心、周边大中小市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一思路已初具现代“城市圈”或“都市圈”雏形。回顾当时提出的武汉城市圈概念。为研究当今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发展也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正街在武汉乃至华中地区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武汉商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汉正街市场是武汉“拿得出、叫得响”的商业品牌,为武汉商业改革发展发挥了品牌效应;是武汉商业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为武汉商业新一轮增长起到了“生力军”作用;是满足多层次需求,提高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区域性流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器”;是武汉商业学习市场经济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0月23日至28日,第十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以下简称台湾周)在湖北省会武汉举行,本届台湾心以“中部崛起战略——两岸企业合作发展机遇与展望”为主题,以湖北省丰富的经济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举办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推进了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