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赖”,是马来西亚华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亲戚、亲人。有人说是客家话,有人说是马来话,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在马来西亚,不仅客家人会讲,广府人、海南人、福建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讲。1998年7月9日,我第一次重返马来西亚,在新山一家餐馆里用餐,服务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连声说我是“粗赖”。一声“粗赖”,蓦然唤醒了我在马来西亚生活时的许多记忆,使我有着久违了的感觉,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今年6月16日———27日,我与哥哥黄辉华结伴第二次重访马来西亚。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经常回中国来寻根问…  相似文献   

2.
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和中国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郑和纪念展》,于1997年8月17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正式开幕,后又在新山、怡保、双溪大年和瓜拉丁加奴等城市巡回展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举办郑和纪念巡回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应主办单位邀请,作为这次展览会讲座的主讲人之一,随团在展出的每一个城市用马来语或汉语演讲。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较集中、活跃的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而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国内更是华人社团林立,而且尤其活跃。至2001年6月,马来西亚共有华人注册社团7276个(其中包括华人政党组织)①。在东南亚,甚至在全世界,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起源最早,其发展脉络也较为典型;而当前马来西亚华人经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加强。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华人留学生中占有…  相似文献   

4.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南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南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董南 《东南亚》2003,(2):63-64
第 2 0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于 2 0 0 3年 5月 1日拉开序幕 ,开始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展开。马来西亚华人众多 ,华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高达 2 7%。在东南亚地区 ,马来西亚是除新加坡外 ,华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维护中华文化 ,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1 984年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等 1 5个华人社团发起举办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 ,目的是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 ,以推展中华文化 ,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华人文化节内容包括文艺节目演出、武术表演、猜谜、中华传统画展、中华美食展、中华传统服装展等等。马来西亚华…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相似文献   

7.
1994年11月,我应马来西亚国民大学之邀,赴吉隆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虽然在马来西亚的时间不长,不能对当地华人和华人社会的状况作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究,但在马来西亚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华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华人占其总人口的34%,年龄大一点的华人购买中国工艺品的欲望很高,他们希望买到货真价实的中国货,以此来寄托对中国的思念。这部分人在购买工艺品时,非常注重产品是不是真的从中国本土来的,有没有中国商标,如紫砂壶在马来西亚很受欢迎,但壶底一定要有“中国宜兴”的刻字,字迹如不清晰就很难销出去,一些中年人在买中国工艺品时,常常讲,他们爷爷是“买猪仔”(即卖苦工)卖过来的。  相似文献   

9.
"南侨机工"是抗战时期南洋华侨社会人力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南侨机工"人数除了"南侨总会"派遣的3192名华侨青年之外,还包括泰国、菲律宾社团派送的华侨青年、曾服务于中国各部门后经介绍参加运输的华侨青年以及"西南运输处"在越南招募的华侨青年组成。"南侨机工"是一个年轻、技术精湛的群体,他们返回中国参加抗战运输活动,对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部国家的“优秀生”一千九十万人口的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以及原住民组成的典型的复合民族国家。政治权力操在马来人手中;经济领域,则受华人与以外国资本为中心的非马来系所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单就宏观指标来看,可以说是南部国家的“优秀生”。七十年代的马来西亚经济成长率,确实达到7—8%。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政治——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敬的王豪杰书记、庄国土教授,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到厦门大学来和大家见面。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有关马来西亚多元族群政治的经验和现况。我想先从华人到马来西亚的历史说起。早在15世纪初期马六甲王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少数的中国人移居到那儿。比较大的移民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马来西亚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南部,即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地。这些人在不同时期移居到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2.
1987年6月13日,马来西亚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扎克里亚·哈齐·艾哈迈德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保罗·陈到我所访问。这是我所首次接待的马来西亚客人。马来西亚两位学者与我所部份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马来西亚学者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东南亚的华人及华人经济等问题谈了看法。我所研究人员也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也许是强烈地域反差产生的独特吸引力,作为地道北京人的我,对堪称南洋之星、千岛之国的马来西亚却情有独钟。2011年4月至2015年9月,我四次到马来西亚旅游。马来西亚,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的国家,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它的绮丽景色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我流连忘返。我到过马来西亚各个城市和岛屿,每次自由行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我喜欢马来西亚大都市的气息和独有的南洋风情:这里有高耸云霄的双子塔和云顶游乐场、黑风洞;这里有布城的首相官邸和太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1997,(2)
应马来西亚儒商联谊会邀请,我所所长贺圣达研究员于1997年4月12日到4月15日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21世纪儒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学术讨论会。贺圣达研究员以“21世纪:文化世纪与儒商”为题,两次在大会上作了发言。根据他提交的论文和在会上的发言,《南洋商报》4月12日刊发了专题文章《中国贺圣达:21世纪文化影响经济——文化时代需要俯商》。贺圣达研究员访问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5.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演变原因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发展迅速 ,其中有马国内的原因 ,也有国际上的一些因素促成 ,使得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总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 ,华人经济具有了本地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特点 ,但华人经济也存在着经济活动缺乏透明度、家族统治色彩较浓、盲目扩张、负债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嘉庚是东南亚华人的杰出领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和爱国者。我原是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后到澳大利亚深造并在那里工作到现在。在研究历史及东南亚华人社会过程中,感到陈嘉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华人社会和华侨史中,起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很有研究的价值。 (一) 我是1975年开始搞陈嘉庚研究的,到现在已近十年,我先开始收集有关陈嘉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占全国人口55%、信仰回教的马来族实行回教婚姻法,而华族和印度族则适用198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法律改革(婚姻与离婚)法令》(以下简称马来西亚婚姻法)。马来西亚婚姻法主要承袭英国法,但也考虑到华人的某些传统习惯。本文通过对适用于华人的马来西亚婚姻法和中国婚姻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国婚姻法律制度和英国对马来西亚婚姻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华人在推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绩效的功能角色主要有:扮演中马文化交流的信使和中国外交理念及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成为架起中马双边经济合作的桥梁。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方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如华人群体对南海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刚性矛盾的无能为力、其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受到种族意识的干扰、对“中国”法统问题存在认知差异以及马华社会长期出现的分裂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郑达 《南洋问题研究》2009,(3):67-76,82
马来西亚华商人数众多,发展道路曲折,是海外华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马来西亚华人资本。本文就马来西亚华商在中国投资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作一概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东北的云顶高原,原是人烟罕至的地方,现在竟成了每年吸引千百万游客的旅游胜地。是谁有如此手笔?他就是祖籍福建安溪的马来西亚著名华人企业家林梧桐。 祖籍安溪县蓬莱镇的林梧桐,1918年生于家乡,15岁丧父,他为了生计,1937年便在亲人帮助下,告别母亲家人前往南洋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