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政治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政治资源在分布上呈不平衡状态:一是高度集中于首都,给北京带来过大的政治压力;二是各地方的政治代表性分布不均衡,使得各地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力不同;三是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之间存在不平等,影响地方的发展能力。政治资源的分布左右着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对地方政府行为有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肖知兴 《廉政瞭望》2011,(16):61-61
一是税费立法权高度集权。即税收的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收费的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省和一些较大的市,而且最终也需要中央点头,不能充分调动地方涵养税源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滥权现象常常被归咎为地方和基层官吏的道德缺陷,但问题根源主要在体制结构上,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方政治中形成的"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尽管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积极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导致国家与社会陷入紧张的冲突关系,同时使中央无法有效监督地方的不良行政.解决压力型体制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依靠自上而上的监督来解决,从制度上改革压力型体制已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应当通过在地方政治中进一步推广民主选举,在中央、地方与民众三方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4.
3、从改革开放的认识高度出发,把握对以后改革直接发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上海在改革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主要问题有:体制问题、经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等。(1)体制的几经变化体制,涉及到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上海在这一时期,体制上存在中央与地方、党与政以及基层党组织的隶属等一些重要的关系问题,这些体制问题直接关系着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新中国建立后,在统一财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对于当时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  相似文献   

5.
构建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薄贵利 《新视野》2006,2(2):47-49
进入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构建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即在横向合理分权的基础上,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必须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志明 《新视野》2005,(2):13-15
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局部经济过热,目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暴露出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引起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然而,造成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尚未理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切实降低地方政府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应科学界定明晰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划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还需建立协调、规范、互利的中央与地方新型利益关系,实现双方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中央集权型"统收统支"体制--行政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分权型"分税制"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三个大的阶段,而每次改革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关系,在李先念改革财政体制思想中多有涉及.笔者谨以时间为序,对李先念的这一思想进行一定的梳理论证,并结合现时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财政逐渐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转型。与财政转型相适应,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变迁也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二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分成制为主的财政体制;三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93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四是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财政体制70年变迁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中央政府是中国财政体制70年变迁的主导力量,服务国家中心工作是财政体制变迁的主线,财权与事权相一致是财政体制变迁的原则,法治建设是财政体制变迁的重要保障,统筹兼顾是财政体制变迁的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础.但是;受不同管理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作用.一、地方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受此影响,地方政府的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大部分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各级地方政府完全从属于等级制的纵向划分网络,它们既不能独立自主地管理和调控本地区的经济生活、也不敢向中央和上级政府提出任何明确的地方利益要求.这是因为,在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地方利益是非法的,至少是不能公开地摆到桌面上来的.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着中央政府分支机构的功能,更多地起着“中转站”的中介作用.在地方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作用却大不相同.由于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地方政府有了在不违反中央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本地经济、谋取更大地区利  相似文献   

11.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但其弊端已经显现.1956年,周恩来提议并主持召开国务院体制会议,研究体制改革,制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开始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金龙  武俊伟 《求实》2016,(9):38-45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体制一直是我国改革关注的重点领域。历次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更多的是在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关系,唯"占有比例"式的财政体制改革模式似乎被"锁定",带有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某些鲜明特征。要消解财政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困境,可以从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复位;跳出中央控制与地方积极性的二元思维,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19):33-34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经济特区 30年前,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提出,广东是否可以按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时,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并亲自命名:“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就这样,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创办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是在动态发展中不停地变化着,但无论如何变化,始终无法改变的几点共性即是:地方服从中央这是根基;中央的大力支持是地方发展关键所在;中央与地方和谐发展是最终目标。本文试以王震治理新疆的实践来阐释以上的几点共性。  相似文献   

15.
1949年至1954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新中国在此时期建立并实行了中央人民政府下辖政务院的二级政府体制。自1952年6月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在经济、体制、毛泽东个人因素和偶然因素等共同作用下,中共中央对包括党政机构在内的中央行政体制相继进行了两轮调整。以中央人民政府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确立和五口通商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标志,最终从体制上根本确立并保证了中共中央对政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使中央行政体制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吕会庆  张巍 《世纪桥》2014,(8):26-27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地方因地制宜配置资源、安排收支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果。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具有法学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在实践中,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要兼顾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因地制宜,遵守事权、财权、税权相统一原则和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在中国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央高度集权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并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构想.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两次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虚君共和”构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彻底贯彻,解构了中国计划体制中的中央高度集权,形成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体制,从而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非常不同于苏联模式.毛泽东按“虚君共和”构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仅使中国经济在“文革”的动乱中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而且为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并对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柴正 《新湘评论》2002,(4):20-20
预算管理体制简称预算体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从建国初到1993年,我国大致实行了三种形式的预算管理体制:一是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2年),其特征是国家的财政管理和财力支配权全部集中在中央。二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年),其特征是在中央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统一制度的前提下,按国家行政区划来划分预算级次,按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支出范围。三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93年),明确划  相似文献   

19.
郑言  梁磊 《新视野》2006,5(3):35-37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协调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中俄两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比较,认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要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当始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处理二者的关系还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纳入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一) 多年来,我国的出口体制是一种国家高度集中垄断经营体制。1979—1984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出口贸易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国家高度集中垄断的体制进行了有限的突破,在实行出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下,有限地扩大了地方经营商品的范围,赋予了地方和部门成立专业外贸公司或出口供应公司的权限,少数企业开始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实行出口商品外汇留成制度,对以进养出物资实行优惠关税税率;1984—1986年经贸部门又进行了政企分工的改革,外贸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进出口业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7—1990年以“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为目标,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