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年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青年志愿服务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公共参与、提升人际关系能力与职业适应性、促进就业以及预防反社会行为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立法,扶持和培育志愿组织,引入服务学习课程以及鼓励家庭志愿服务等措施推展青年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全球化影响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效应的显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其职业价值观表现出理想化与现实性并存、趣味化与技能性并存、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等矛盾性特点。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职业价值观,是政府、高校及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苏州大学236名女性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目前女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现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女大学生职业期望存在较高期望薪资水平、求稳心理重以及就业区域集中在大城市等问题,并从高校出发提出优化女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引导女大学生构建合理职业期望,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问题逐渐凸显,并且愈演愈烈。青年就业者错误的就业观被认为是双重矛盾并存的产生原因而备受责难。他们的就业意愿呈现出集中化、短工化、自主化、自愿性失业四大趋势,导致体制内外不同行业的供求失衡。迷茫与从众、妥协与无奈、高职业期望和多元化的择业需求四大就业心理特征是导致就业意愿集中、双重困境加深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就业心理并不单纯是个人的主观选择,更是当今社会形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偏低,且受其原有关系网络和新建关系网络以及组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弱关系、是否同市民交过朋友以及是否加入组织与职业收入水平显著相关;组织化资本与就业稳定性显著相关;弱关系与职业发展机会显著相关。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必要保留城市中的农民工集聚地,维系和发展青年农民工的关系型社会资本;加强组织建设,丰富青年农民工的组织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六省市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 年六省市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发现, 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竞争意识、职业观念、自身素质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又因青年的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翟春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88-189,192
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影响中国青年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试图对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切入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外来职业青年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向上流动的愿望,是城市外来人口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学习需求所反应出来的社会流动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适应社会成员自我完善的教育学习需求之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外来职业青年的学习需求及其内容,探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终身教育为契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使社会的合理流动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目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集团化、技术专业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代工厂青年的个人性问题、工作心态以及服务需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笔者从社会工作的视野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就工厂青年的休闲活动、人际关系、异性交往、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探讨,并结合质性的深入访谈对工厂青年的职业心态与需求进行了归纳与综合。基于调查资料分析结果,从理念、制度、内容以及方法四方面就如何开展工业社会工作、服务当代青年工人做了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青年的社会流动呈现五大特点:①农村青年向制造业的持续流动促进了制造业稳定发展;②青年向服务业的大规模流动推动了城市化进程;③青年由就业岗位向创业岗位的流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④青年知识分子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回归,促进了社会稳定;⑤越来越多的青年出国留学和学成归国,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青年上行性流动趋势已经形成,但面临青年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流动意愿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创业激情与创业条件的矛盾。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训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引导青年确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生涯发展观念等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注青年外事工作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利益需求更为多样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鲜明时代特征。青年外事工作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进一步服务于青年利益需求,加大开展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力度,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12.
公安大学生职业认同在入学动机上表现为职业预期和学习生活适应性上的差异,对公安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主要有对警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公安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构建,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警察意识、警务技能和警务行为素养,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业情绪。  相似文献   

13.
对英法两国青年创业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英法两国都把扶持青年创业作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长效办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项目和法国的青年挑战项目在扶助青年创业方面效果较好。由于两国的政治传统、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两种创业模式也存在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与当代青年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进程中,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信仰困惑,这种困惑造成了自身的主体性缺失,从而致使他们走向否定自我的极端。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奋斗、向上、乐观的人生哲理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是当代面临信仰困惑青年最需要的东西,毛泽东诗词给予我们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青年发展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当代青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当代青年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主要成员和受益者,更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作为独生子女,具有鲜明的代群特征,面临特殊的人生难题,从而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走向。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跟踪把握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年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心理矫治、社会化养老、社团管理等机制。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当代青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人生思想的内涵与实践具体体现在:爱国——毛泽东的永恒信仰;博学——毛泽东的立业之基;修身——毛泽东的人格之本;自强不息——毛泽东的人生支柱;求真务实——毛泽东的人生准则;人民利益为重——毛泽东的价值取向。在21世纪社会进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毛泽东人生思想,仍对中国当代青年建树科学的人生理念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远未完结。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步无不与青年发展紧密相连,而青年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走向成熟,肩负起历史重任和使命。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特性,我们必须把当代青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牢牢结合起来,使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青年阶段,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作用下的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中国梦"最新教育成果武装青年,引导"80后、90后"的中国当代青年树立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的神圣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中国梦"的论述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和高度关注。中国梦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正随着社会的变迁悄然嬗变,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已明显增强,但婚恋的不稳定性、商品化、忽视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在悄然增长。探索如何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重构家庭伦理文化,是当前青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