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密  龚建平 《求索》2012,(1):88-89,66
嫁接"文化"与"科学"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理路,体现出二者之间耦合的独特地位。从科学向度探求带来了当代文化与科学的变革契机,本文从科学史脉、科学知识、文化现代性与科学哲学的四维向度出发研究文化内涵的特征与诉求。从文化的价值诉求预设出发审视和研究人类现实生存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从而勾勒人类文化与科学融摄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两弹一星是一个不断被人传诵的丰功伟业: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以身许国,艰苦攻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同时,这个伟大的事业也培养出了中国一代的科学领导人,周光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曾挑起了中国科学当家人的重担。  相似文献   

3.
<正>西方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由于中文语境下长期缺少与"science"对应的词语,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格致"指代科学,直到19世纪末,"科学"一词才由维新派人士从日本传入中国,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丛霞 《长白学刊》2005,(4):103-105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和人文内在本质的要求.促进大学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内涵,树立"全人教育"的和谐理念;在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促进文理和谐;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中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科学中所内蕴的和谐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人文氛围,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研究领域的"高门槛",郭雪峰团队几乎没有对手,也鲜有同行者。在"科学无人区",他们潜心基础研究,既有奇思妙想,又坚持严谨求实。"科学探索奖"被誉为中国民间"最大科学奖"。它致力于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每位获奖者奖金  相似文献   

8.
李淼 《小康》2018,(19)
正中国在经济上已重新崛起,但科学呢?虽然最近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科学成长十分迅速,但主要是在数量方面而非质量方面,未来要成为科学强国,中国还需要一些"土壤"。中国的粉丝比尔·盖茨曾说,中国正处于一个绝佳的时代。是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经济上已重新崛起,GDP七年来翻倍,规模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但另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中国的科学产出能够与美国媲美?有人会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科学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文化的争论,内容涉及怎样划分科学与伪科学、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科技创新、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伪科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这些争论以及争论的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让公众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争论引向理性探讨,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座谈。本刊整理摘编座谈会上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希望这些争论、讨论能够在知识界引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科学文化问题的更多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营造一个各家争鸣、和谐交流的氛围,以期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非典瘟疫 ,灾定思难 ,一些科学官员和科学家说 :中国科学界存在着浮躁症!不能说中国不存在科学浮躁症。但如果仅仅用“浮躁症”三个字来概括中国科学界的问题 ,其本身也属于一种浮躁症了。那么 ,中国科学界的大麻烦在哪里呢?通过非典瘟疫 ,已经暴露得非常清楚 :科学官本位。通俗的尖刻语曰学阀。科学浮躁症 ,不管它如何浮和躁多久 ,它终究不能压制住科学成果的最终浮出。但是 ,科学官本位就不然了。科学官本位不仅能够扼杀科学真理、埋葬科学成果 ,甚至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多方面的灾难性后果。科学官本位 ,是中国特色的悲剧。人们记忆犹新 :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却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留下了众说纷纭的"李约瑟难题"。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选取中西哲学与科学之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作一比较,从价值目标、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关系入手,以哲学与科学的迴流为突破口进行探讨,可能找出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文化不是吸纳科学的某些要素和气质的其他亚文化,更不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氛围的文化或与境文化。科学文化是科学人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  相似文献   

13.
我们提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概念(简称"唯物史观基因"),主要依据经典作家和相关学者有关唯物史观"萌芽"或"因素"的研究。虽然唯物史观基因与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但中华传统文化中唯物史观基因的客观存在与不断生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准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唯物史观"被率先接受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貌科学"实际就是一种"似是似不是",貌似科学,但未被实验或实践证明就是科学的观念,介于真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在当代正逐步演变为一种社会思潮。当前,我们做改革决策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为指导,警惕"貌科学"与"民粹主义"苟合,把培育严谨的民族精神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科学》主编、编辑先生:二○○五年十月出版的《民主与科学》上面刊载了傅国涌先生的文章《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阅后觉得作者对我的讲话、见解和做人的态度都似乎不太了解。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在九月下旬的一篇演讲中谈得比较详细。该文已刊于《光明日报》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五版。兹附上,请载于贵刊。即颂敬意!杨振宁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江苏面向21世纪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省科协和省直机关工委日前主办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作的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报告会,现摘要其中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以飨读者。一、关于中国传统人本文化问题,杨振宁博士认为,传统中国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历史上王阳明曾经说:“夫万物万事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清楚认识。一般理解的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从拉丁文到英文science,为什么从日文翻译再传到中国,就成了"科学"两个字?这是因为当时西方近代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数理化、天地生等已经分科,日本人接受西方科学的时候,给它取名为"分科的学问"——科学,后来中国把它直接拿了过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科学",自然就是指近代科学。简单讲,近代科学是在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从以往唯科学、唯技术的导向走向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为导向,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从而增强对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实施。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作用 掌握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这是中国新世纪推进公众理解科学首先需要辩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从社会到科学再到科学文化这样一个具有尺度递减的序列中,需要把科学文化看作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重要形式,强调它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其理由如下: 一是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 :我们不是鸟 ,也可以腾空 ;不是鱼 ,也可以入水 ;不是神仙 ,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 ,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 ?任凭怎么顽固的人 ,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 ,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 ?我想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 ,把科学看太低了 ,太粗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信条 ,都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这一类话。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 ,总不过属于艺…  相似文献   

20.
思考科学     
<正>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上被尊重,中国甚至提出了科学研究是发展的推动力,把科学研究推向了中心的位置,但是关于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很具体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关于科学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