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1,(21):10-13
一张涵盖到五洲四洋的天下浙商分布图,是由交相辉映的"三个浙江"版块组成的: 本土浙江,在10.18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本土区域内,市场主体总量为318万户,包括70.4万家民营企业与228.6万个体商工商户;省外浙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600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海外浙江,150多万浙商把生意做出国...  相似文献   

2.
正"这里有你们创业创新的舞台!"这是浙江对700万在外浙商的深情呼唤,情真意切。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期望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之出台的,是一揽子鼓励、支持、引导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好措施,重锤击鼓。"我们的根在浙江。"这是省外浙商对家乡的真切回应,包含着深深眷恋,赤子情深。  相似文献   

3.
阎逸 《今日浙江》2014,(19):34-35
正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实现"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遍布全球的浙商一样,世界各地浙江人的聪明才智也享誉海内外。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为例,浙江素来被誉为"院士的摇篮",在全国1600余位两院院士中,浙籍院士共有225位,是院士最多的省份之一;2013年新增两院院士104名,其中浙籍院士就有13位,位列全国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浙江工作的院士却只有30多位且年龄结构老化。与省外浙商一样,世界各地的浙籍  相似文献   

4.
叶慧 《今日浙江》2013,(7):10-13
"你快回来,浙江因你而精彩!"2012年,省委、省政府向750万海内外浙商发出最深情的召唤,推动"浙商回归"。"我要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响应召唤,省外浙商热情高涨,1298亿元项目到位资金,这是他们一年来回馈家乡的重礼。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实践充分证明,大力引导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途径,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袁卫 《今日浙江》2014,(2):17-20
"这里有你们创业创新的舞台!"这是浙江对700万在外浙商的深情呼唤,情真意切。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期望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之出台的,是一揽子鼓励、支持、引导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好措施,重锤击鼓。"我们的根在浙江。"这是省外浙商对家乡的真切回应,包含着深深眷恋,赤子情深。  相似文献   

6.
陈波 《浙江人大》2015,(Z1):14-18
刚刚过去的2014年,浙江经济在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态势中向前迈进。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拳拳相接,招招命中,直击制约浙江转型发展的要害。有人说,浙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在"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热词的当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如何既加大对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力度,又致力于传统产业的"挖潜开荒",培育经济增长"双发动机",成为摆在  相似文献   

7.
潘海平 《半月谈》2004,(24):32-33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字眼.“浙江经济”是全国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逐步显山露水的“成长的烦恼”。“浙江人经济”这个乍看大同小异的概念浮出水面.而它受关注的程度绝不亚于“浙江经济”。“浙江经济”概念的立足点在地域。是指在陆域10余万平方公里和海域26余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省范围内.浙江人和非浙江人创造的经济总量:而“浙江人经济”概念的立足点在“人”.是近4700万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  相似文献   

8.
金国娟 《今日浙江》2011,(21):16-17
据不完全统计,省外浙商共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投资总规模超3万亿元。浙江人在省外创造的价值与贡献已超过本土。  相似文献   

9.
浙商回归工程作为浙江引进内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吸引在外发展并壮大的浙江资本回乡投资创业,发展省内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目前,浙商回归工程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境,亟需政府进一步出台和落实激励政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互促共进、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商省外投资明显升温,中部地区、特别是江西成为浙商投资的集聚区域。浙江企业的集群外迁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强烈信号和重要标志。浙商省外投资有什么样的特征?什么因素推动了浙企外迁?浙商省外投资为何青睐江西?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为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准确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同样也是个资源匮乏的省份,“无油、缺煤、少电”,能源消费的95%以上资源需要靠省外调入。以致于很早就有专家发出了警告:“别以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能源。当浙商们发现金钱并不能使他们的机器转动起来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杜德荣 《今日浙江》2005,(18):26-27
在活跃的浙商后面,有着聚集、团结、维护浙商的力量--浙江企业联合会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在浙江省外经商办实业的浙商为400万人,若加上在境外创业的100万人,目前大约有超过500万的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商机,那里就一定有浙江人”。在活跃的浙商后面,有着聚集、团结、维护浙商的力量——浙江企业联合会的身影,它在浙商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又与浙商的经营状态、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既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引擎和后盾,又在信息平台、维权机构、政府桥梁方面发挥纽带作用。“聚…  相似文献   

13.
浙商荣誉     
《今日浙江》2008,(9):45-45
□北京浙江企业商会会长沈国军被授予安永企业家奖、荣获2007浙商创新大奖,商会常务副会长许为平获2007省外浙商社会责任奖,商会副会长王吉雷荣登2007回乡投资模范浙商榜单。北京浙江企业商会获得2007年度十大中国最具表现力民间商会称号。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浙江》2013,(23):2-4
今年以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战略部署,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助推新能源发展,全力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当好"美丽浙江"建设先行官,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助力经济转型浙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省外,尤其电煤主要依靠外运,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一大心病。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浙江最高负荷年均增长10.4%。到2015年,浙江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7472万千瓦,届时需  相似文献   

15.
袁卫 《今日浙江》2014,(9):19-20
正浙商是浙江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浙江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面对浙江经济的"爬坡过坎",广大浙商用加快投资、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实际行动,倾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前进。"肺腑之言,铿锵有力;内外兼修,行之恒远。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07,(7):65-65
8月18日,楚雄州浙江商会暨云南省浙江商会楚雄州办事处成立庆祝大会在楚雄州公务中心召开。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政务、法制、舆论和人文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及海外侨胞到楚雄投资创业、共谋发展。其中,越来越多的浙商对楚雄情有独钟,在投资兴业、寻求发展中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家。楚雄州被浙商大会评为“2005淅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和“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造就浙江经济 浙江企业以小起步,最后却聚小成大,造就了经济强省,在浙江经济崛起过程中,块状经济或者说产业集群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金国娟  宏斌 《今日浙江》2006,(11):12-15
浙江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开放”的性格与“走出去”的勇气。无论是举世闻名的“宁波帮”,还是精明能干的温州商人,浙江人不管身在何处,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如今,开放理念也融入了浙江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大批浙商走出国门,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寻求发展空间;引进外资也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浙江正在一步步深化开放理念,提升开放的层次与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用开放拥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种种迹象显示,一股浙江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正在兴起。3月11日,美国纽约和洛杉矶两家无缝内衣企业20多名股东全部更换,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浙江的老板—浙江美邦纺织有限公司。而浙商出手之前,这两家公司500多名职员一度面临公司破产、下岗失业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浙江》2008,(19):33-33
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是浙江在京创业者的大家庭,以“服务企业、服’务会员”为宗旨,以“民主办会、两级办会”为方针,致力于推动京城50万浙商的共同发展。经过7年多的发展,商会不仅成为浙商共同议事解难的桥梁和维护浙商合法权益的平台,更成为凝聚浙商共同价值观、促进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