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当代家庭关系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制度演变发生了重要变动,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亲子关系为主导的家庭关系转变为夫妇为主导,成为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当代家庭关系的另一主线是亲子代际关系,其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相似文献   

2.
乡镇换届选举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程序、轻实质,重任务、轻效果,重提名、轻联名,重当选、轻选民的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从完成程序向既重程序又重当家作主的实质转变,从依靠选举专班向既依靠选举专班更依靠选民上转变,从等额选举向差额选举转变,从为换届而选举向选举、监督、罢免一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孙迎春 《传承》2009,(6):118-119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探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等城市家庭关系所表现的一般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婚姻自由充分实现,家庭关系趋向与平等,家庭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代际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探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等城市家庭关系所表现的一般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婚姻自由充分实现,家庭关系趋向与平等,家庭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代际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5.
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给现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个体权利进入家庭,家庭成员间过去那种"依附—支配"关系正不断向平等关系转变,通过法律赋权于个体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由于"家"之价值依然坚固留存,国家法律对家庭价值的重新发现、对家庭和睦的维护同样重要。近年来,国家立法和法律实践对此问题的积极回应,反映出对个体权利和家庭和睦双重价值的同时关照。这也说明,中国的法治实践在近百年来传统与现代、外来观念与本土资源等的汇合和冲击之下,正在逐步经历着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促进现代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就是要实现孝从传统道德的核心基础地位向现代家庭道德规范的回归;从强调角色义务意识的孝道观念向注重感情互动的转换;从单向度的义务规定向权利与义务并行互益的转换;从单一性孝道实践模式向多样化的转变以及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关系营销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系营销是以建立、维护、改善、调整“关系”为核心 ,对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革新的理论。从本质上看 ,传统营销是交易导向 ,强调的是建立交易而不是建立关系。而今天的营销更多的是关系导向 ,市场营销管理正日益由过去的单项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与对方互利关系的最佳化。关系营销较交易营销更好地抓住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实质。现代营销思想正从追求销售向创造顾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镇的流动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使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家庭模式,如半流动家庭等。由于我国传统的性别分工和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半流动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是主妇留守家庭。留守妇女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家庭角色转变、夫妻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婚姻情感维系的脆化等。面对这些问题,留守妇女应及时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结构与人口的自然、经济和地理结构有密切联系,两者合理分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目标。促进家庭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提前转变劳动者类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并举,以社会养老为主;宽容各种婚恋形式,多元化家庭结构;深化性别平等观念,弥合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10.
王海成 《长白学刊》2013,(1):126-130
传统宗族伦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孝"为核心,衍化出"忠"、"仁"等伦理规范。当代宗族伦理在继承传统宗族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形势的修改,表现出男女平等、代际平等、倡导遵纪守法等新的特点。当代宗族伦理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晚期以来,伴随着资源变动、技术发展与政策演进,胶东渔村的妇女摆脱了男性主导的渔业分工体系。在建国初期的合作化浪潮中,妇女广泛地参与劳动,向经济独立与政治平等迈进。这一过程挑战着以种植业为核心的传统研究模式。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揭示自然、社会和性别的交融互动,是考察近现代农村性别分工和妇女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 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家庭伦理的轴心也由纵向的代际继承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而在 市场经济的今天,夫妻关系这一轴心又受到了新的挑战。有资料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 的离婚率每年递增10%。家庭的不稳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当然,离婚、再婚的 多了,说明人们的婚姻观念在悄然更新,人们的家庭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另一方面看 ,家庭不稳定又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规范现代婚姻家庭呢?法律和道德在这 一问题面前也犯了难:婚…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群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变、伦理社会向民主法制社会转变,等等。这种整体的结构性变革和发展,使新时期党群关系显现出新的特点,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我们党从根本上代  相似文献   

14.
织里在历史上因织造兴盛而得名,史料中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从早期的家庭小绣品发展而来的织里童装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何加快提升织里童装产业的层次,实现从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提高警民沟通的有效性是促进警民关系和谐的重要策略。微博时代,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模式被完全颠覆,无疑对公安机关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及警民之间的沟通理念形成新的冲击,带来新的挑战。在微博时代,警民沟通的理念必须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信息筛选到诚信沟通;从居高临下到平等沟通;拓展并畅通多种警民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世界法制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刑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民法阶段,西方从15世纪到16世纪海商法出现进入到民法阶段,以法国《民法典》为标志。刑法向民法的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人的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身份关系变成了社会契约关系。第三个阶段是宪政阶段,这是在二战以后。尽管人类社会制定宪法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包括美国在内也是这样,美国在很长的时期不对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比如关于平等的问题,1864年以后美国就制定了民权法案,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最高法院进行违宪审查的时候,说隔离就是平等,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特征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在内容和特征上不断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平等、团结、友爱、合作为特征的民族关系,到改革开放初期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再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最后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4,20(5):59-61
累积型不平等是一种凝固的、扭曲的不平等,具有世袭性、剥夺性的特点,它不断滋生着社会的怨愤和不满。流动型不平等是一种由规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动态的、流动的不平等,机会的开放性、规则的平等性是这种不平等固有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累积型不平等向现代流动型不平等跨越的过程,执政党必须遏制累积型不平等,调控流动型不平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勃 《青年论坛》2008,(6):38-40
任何一代青年人的婚恋选择都脱离不开其所处的现实的时代背景,“80后”的青年亦然。由此,他们在婚恋选择上表现出与前辈不同的突出特点,如日益注重婚恋选择中个人权利、个人幸福和人格尊严;崇尚民主、平等,追求个人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独立地位和自主发展;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等。笔者以为上述特点主要源于市场经济的施行发展及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