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企业家的知识素质对其起到基础性的影响作用。以往通常把企业家的知识分成“硬知识”与“软知识”两个部分,其中“硬知识”主要是指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而“软知识”主要是指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无容置疑,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现代企业家所应具备的。但是,现代企业家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倾向,即“硬”、“软”知识在…  相似文献   

4.
<正>王阳明立足儒家本来,继承孟子心性学说,融合释道诸子,于程朱理学之外,独辟蹊径,创立阳明心学,影响海内外。阳明身处逆境险境,于"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的主张,主张心理不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呼唤良知,谋求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在人生磨砺中发明本心,培育良知;将理念与规范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内化于心;又将良知外化于行,追求事功,摈弃虚无,有所作为。其上可以修道炼心,其下能够经世致用。古往今来,众多英雄  相似文献   

5.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北宋程颍正是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从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中期,由王守仁(号阳明山人,即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促进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以"知行合一"的教化原则推动了道德实践。但由于"致良知"学说存在"认心为理""以心显性"的弊病,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和教条认知,因此在弘扬"致良知"学说时,需要补偏救弊,对古代"致良知"理论进行理性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李涛 《长江论坛》2021,(4):60-64
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法律渊源"硬"、决定形式"硬"的制度优势,但运行现状"软"、规制内容"软"的问题导致其治理效能难以充分彰显.基于"硬"与"软"并存这个特征,既要认清重大事项决定权客观上的"软本来",又要将重大事项决定权纳入地方人大工作运行机制中,通过加强党委领导、人大三权支持、政府支持依托、公众参与等途径探索其"硬未来",推动重大事项决定权从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在"三系说"中将胡刘一系作为"圆教正统",而陆王一系由于对"性体"的重视不足而有所缺憾,进而造成晚明王学流弊.而分析王阳明"良知"的概念可知,其不仅仅是指主体心性,而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包含"性体"于其中,因此不存在客观面缺失的问题;王学流弊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阳明学的理论.就牟氏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而言,阳明学的影响更为根本,"形著说"逐渐让位于"良知坎陷说".  相似文献   

9.
韶华 《北京观察》2005,(8):60-61
我把行贿分为两种:"硬贿赂"、"软贿赂".所谓"硬贿赂",指向长官送金钱、贵重物品、美色等等;所谓"软贿赂"指对长官吹、捧、溜、拍、抬.  相似文献   

10.
"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的权力形态。作为权力存在的一种形态,软权力普遍存在于公私权力中,并对公私权力结构、行使、监督等产生直接影响。滥用软权力将损害公权力的公信力、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导致公权力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盛行潜规则和特权。相对于硬权力,人们对软权力的认识和监督还比较薄弱。要高度重视软权力滥用现象和软权力监督等问题,将软权力和硬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1.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2.
“软警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警力"主要指通过引导、吸引而非强制、威慑而促使公众自愿遵守社会法律规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软警力概念的提出是长期警学理论探索和警务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国际上的流行,为软警力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软警力概念的提出为公安机关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软警力理论能够赋予我们以新的战略眼光来审视硬警力,发展软警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硬警力是软警力的基础,软警力是硬警力的重要支撑,软警力与硬警力相互作用。应正确理解软警力的警民关系、警察形象、警政管理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3.
苏洁 《前沿》2011,(12):59-61
沿心学一派思想家,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到刘宗周,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主体之心",体认天理,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都过于笼统,将主体之心悬置,以至于在其社会整合思想中,偏重意识的形而上,使得"心"有所放纵。而刘宗周则试图在心学园地的旧址上,重新架设一道严密无漏的人学系统,通过社会自上而下,在慎独诚意的指导下,从各个层面对"心"进行具体存养、修习,使封建纲常、伦理秩序成为永不动摇的治世准则。  相似文献   

14.
“软技术”是中国社科院学者金周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反响:伴随着新经济的兴起、“软技术”已成为技术、知识和体制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软技术”是相对于“硬技术”而言.从广义来看,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用以改造.适应和控  相似文献   

15.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16.
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心育机制是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育机制以"五个认同"为理论路径,以"五共"为心理过程,以"心理空间"为驱力,以"心理场域"为行为动力,此间包括目标导向机制、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交互作用的互动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这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起到建设"以心培育"的路径、超越"心育"的最近发展区和凝聚内外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发挥两者的最佳合力效应,创造最佳培育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权力由软权力和硬权力两部分组成,软权力是无形权力,是依靠吸引而不是强制来影响他国意愿的同化性权力.将国家权力之二元构造引入警察权,有利于警察权结构的科学化,有利于明晰警察机关的角色定位,有利于警察机关的权威再造.警察机关软权力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在公共服务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在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说服力,在社会塑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吸引力.硬权力与软权力都是警察权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处理警察硬权力与软权力关系时应注意充分挖掘软权力资源、谨慎使用硬权力、强调软权力的多元化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陈林 《前沿》2015,(1):149-154
荀子"化性起伪"的实质是转化心的选择机能,使心由"藏两动"的状态向"虚壹静"的状态转化,以确保心在认知判断时能以礼义为标准思考和选择。荀子提出了"学习礼义"、"亲近师友"、"音乐教化"、"环境熏陶"、"积累工夫"等一套完善的"治气养心之术"来实现心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古语讲:为将之道,必先治心。治心是带队伍之法,管队伍之术,带队伍者关键要带好"心"。把保安员的"心"带住了,就能把保安员凝聚起来,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一、带队伍要知人心。"知"是带好队伍的基础和前提。"知"的目的就是了解人心,要了解人心,基层骨干首先要放下架子,和队员打成一片,与队员同吃、同住、同娱乐,同甘共苦。这样才能消除基层骨干与队员的距离,才能熟悉掌  相似文献   

20.
在表达上,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欲望的论述是相似的,他们都认同"去人欲、存天理"。同时,他们指出欲望不仅指固定的外在现象,还与心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朱熹认为欲望并不仅指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还应该表现为"心失其正";同样,王守仁也指出非外诱之心,有其私便是"欲望"。可是,两人领悟欲望的方式却不同,朱熹认为"欲非本性所有",而王守仁却认为"欲非本心所有"。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乃是心与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