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公安院校鉴定机构因《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而受到限制。根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公安院校可以申请成立鉴定机构,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服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司法鉴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必将对司法鉴定格局带来全新的变化。本文对司法鉴定工作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司法鉴定立法、统一鉴定程序、加快社会化进程、严格入册、加强培训、落实鉴定人出庭制度、完善错案追究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法律涉及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仅有两部基本法和六部地方性法规,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加快精神卫生立法,改善立法现状迫在眉睫.《精神卫生法》(草案)与《刑事诉讼法》关于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上至少存在关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性质、决定权、司法鉴定等三个方面的冲突.为了法制统一和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二者应该互相取长补短、解决冲突、实现协调.  相似文献   

4.
全球恐怖活动的态势,使得反恐怖立法凸显重要,各国掀起反恐怖立法热潮.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反恐怖形势,同样加快了反恐怖立法的步伐.我国当前的反恐怖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以及散诸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反恐怖法律规范组成,专门的反恐怖法草案业已进入讨论阶段,然其体系仍不能称完善,尚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反恐怖斗争的需求,亟待推进我国反恐怖立法的法典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亟待改革。这是广大法律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的共识。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技术室.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和《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规定》),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司法鉴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主要集中于政法、医学、公安、理工等院校,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并通过设置专门院系或相关专业等模式统一培养司法鉴定人才。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实施后,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数量迅速扩大。经过数年运行,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定位不明确、抵御风险能力较低、质量规范化管理脱节及缺乏专门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部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在此,有必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探索,厘清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定位,明确行政不干预原则;设立风险基金保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推进质量管理建设,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司法行政机关下设管理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专门部门,以构建完善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体制已经滞后于国家整体司法制度改革的步伐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已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切实加强司法鉴定队伍建设 ,有效地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解决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司法鉴定活动中若干行为的管理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地规范,但还不够完善,如:文书司法鉴定人员资格授予无统一认定标准、当事人在文书司法鉴定中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不足,法官对文书司法鉴定审查不够深入、鉴定人出庭作证和重新鉴定制度不规范等,为真正体现司法公正、公平与客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当前,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较为混乱,立法不完善,机构不健全,设置重复,管理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公平、公正目标的追求。因此,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先进的司法鉴定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教养再立法的必要性 (一)现行劳动教养法规不够规格。劳动教养作为一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手段,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劳动教养工作的主要依据是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和1982年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这三个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多数国家中权威较高的司法鉴定机构都和高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国自从2005年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高校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在其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应从高校鉴定机构的现状入手,解读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在如今司法公正视野下出现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经济特区经济法授权立法的特点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特区经济法授权 立法的特点 我国《立法法》第65条规定: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 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 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该 法第81条第2款规定:"经济特区 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  相似文献   

13.
司法鉴定的启动是指由谁决定是否进行鉴定的问题。它是整个司法鉴定程序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在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域外法中对于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分配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启动权重新配置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重复鉴定现象在我国司法鉴定实践中屡见不鲜.重复鉴定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又使得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下降.目前我国司法鉴定的相关法规中关于"重新鉴定"的规定在立法层面上对重复鉴定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但要控制重复鉴定问题,仍需从立法层面、鉴定工作本身以及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和认证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7条规定:行政法规一般应当对制定……作出规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第1375页)行政法规的制定如此,探讨立法目的,对于科学地进行立法活动,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它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应对制定目的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6.
境外对行政立法有着各种命名,但大多认可行政立法的主体为有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对外效力。我国学术界对行政立法曾出现过二分、三分、四分等不同的划分法。《立法法》(2000年)通过之后,国内行政法学界的通说将行政立法主要限定在行政法规与规章层面,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行政立法,则还存在一定分歧。为了规范行政立法权,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对于具有外部普遍约束力、或者会实质上影响到公众权利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内外部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应纳入行政立法的范围。2015年新修订的《立法法》将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下放到了"设区的市"一级人民政府,行政立法的主体随之扩充。在行政立法的内涵与外延尚存有分歧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与界定其主体、内容与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加强,劳动教养对象一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其对象都有相应的法律调整和规范,劳动教养制度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一、劳动教养制度的违法性首先,劳动教养制度违反了《宪法》的有关规定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依据是:1957年8月3日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1979年11月29日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82年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决定》《规定》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办法》属于行政规章。《宪法》第三十…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是我国刑事诉讼法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规定、解释等文件中都对其有所规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方面有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鉴定人、鉴定结论和与之相关的方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强化司法鉴定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致使司法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应通过对问题产生根源的分析与阐述 ,制定强化司法鉴定监督机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司法鉴定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随着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的不断更替而进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进步而完善。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传统观念基础来自于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合一”理论决定了中国古代司法鉴定传统的基本特征和历史面貌。从清朝末年开始,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中国近代司法鉴定制度开始确立。随着1979年现代法制重建,我国三大诉讼法颁布施行,中国现代意义的司法鉴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199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司法部负责“指导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工作”的职责,使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进入了改革和完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