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粹主义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界对拉美民粹主义是民主的修正还是威胁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讨论,一方面民粹主义可以推动被边缘化民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联盟、促进改革议程上关键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却会忽视少数人的权利,会损害政治机构(如政党和议会)和非选举机构(如中央银行或监察局等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力。本文基于9个拉美国家1986—2016年的数据,采用了多个随机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公民社会作为调节变量,对民粹主义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会产生消极影响,民粹主义在野党对民主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另外,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减弱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的负面影响,但对民粹主义在野党的调节作用较弱。由此可见,以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为区分,民粹主义对民主同时具有双重影响。准确把握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与民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还有助于正确处理民粹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加入欧盟时起,中东欧十国经历了全面的政治经济转型与改革。它们从欧盟获益良多,但同时也不乏历史遗留的伤痕和对改革后果的不满,由此酝酿成为中东欧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等事件对欧盟现行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加剧了欧盟与各成员国的离心倾向。民粹主义迅速演变为中东欧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难民问题则是该浪潮掀起的导火索,它导致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新欧洲"和坚守欧盟价值观的"老欧洲"关系的紧张,而迄今国际舆论对老欧洲民粹主义的关注远甚于对"新欧洲"民粹主义的重视。本文力图探讨民粹主义在中东欧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它在欧盟内部愈演愈烈的分离倾向中的作用,由此来理解民粹主义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的概念极具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是学界对其理解和评价存在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之一。政治学界对概念研究有着相互继承和批判的三次浪潮。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分析框架,不仅丰富了概念构建的标准和方法论,而且为辨析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民粹主义概念相关的内涵、外延及术语,并借用政治学中概念研究的三种分类方法——家族相似性分类法、辐射型分类法、古典分类法,对拉美民粹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本文认为相对于前两种概念研究策略,古典分类法更适用于拉美民粹主义概念的构建。因此,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利用古典分类法,界定民粹主义是一种谋取或行使政府权力的政治策略,该权力来源于通过使用反建制诉求和全民公决式联系所获得的无组织的大量追随者的支持。此概念中两个决定性属性的确定来源于围绕拉美民粹主义者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众支持民粹主义者的原因,二是民粹主义者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此概念与拉美情境相结合,具有较为显著的理论和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4.
民粹主义是转型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表现为一系列激进的大众政治运动,其背后隐藏着各种权力争夺与精英操作。在东南亚,民粹主义是各国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转型历程中已经完成或正在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一现象的广泛出现与东南亚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首先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持;其次是因分配不公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与中下层民众之间紧张的阶级关系;最后是新生政治势力与传统政治势力的较量被具体化为争夺民众支持的斗争。与欧美民粹的左右两极同时发展和拉丁美洲民粹持续影响国家决策不同的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因素的约束,东南亚民粹主义左右政治发展方向的空间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董经胜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85-110,157
20世纪初,巴西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为以佩德罗·埃内斯托·巴普蒂斯塔、若泽·阿梅里科、阿德马尔·德巴罗斯、卡洛斯·拉瑟达、莱昂内尔·布里佐拉等地方政治领袖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改革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热图利奥·瓦加斯、儒塞利诺·库比契克、雅尼奥·夸德罗斯、若昂·古拉特等巴西总统也体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政治风格。他们虽然在意识相态、政治立场等方面大相径庭,但都以个人魅力、社会改革的纲领和实践动员无组织的底层民众,赢得大量支持并上台执政。20世纪中期巴西经典民粹主义的实践对于推动政治参与的扩大、促使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是,在推动民主体制的制度化建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等方面收效甚微,由此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粹主义政治被军人建立的官僚威权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当前美国民粹主义强势抬头,左右翼民粹力量同时发力,渗透主流政治,冲击美国内政外交诸多传统,民粹主义开启的政治权力再分配尚未完成。美国民粹主义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包括经济不平等加剧、人口结构变化不利于白人传统优势地位、中下层白人和精英之间的政治裂痕加深、社会"弱势群体"对奥巴马执政的反弹等。美国民粹主义并不必然"反华",但它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同步升温值得警惕。民粹主义与"反华"舆论有相通的经济和文化根源、相近的思想逻辑,且都有被精英政治利用的一面,我们需要警惕和预防两者的合流。  相似文献   

7.
民粹主义具有多种样貌,存在多个阐释维度。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特朗普民粹主义,从制度基础、内在结构和政治风格三个维度考察民粹主义。其一,民粹主义是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永恒的"伴影"。民粹主义孕育于民主体制内部,但民粹主义者对民主的理解是简单肤浅的。特朗普民粹主义显示,民粹主义可发生于任何民主阶段,西方所谓的成熟民主体制也不能免疫。民粹主义未必反精英、反建制,但反多元自由主义。其二,所有的民粹主义形态内部都存在一个由民粹主义者所构建的"人民"与"他者"的对峙结构。特朗普的"人民"以白人中产阶层为主。他通过挑战当下的"政治正确"塑造他的"人民"。其三,民粹主义具有独特的政治风格,即"快感政治"。特朗普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平台,发布大量负面情绪性言论,传播各种谎言,让真相变成"后真相"。研究认为,应认真对待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不仅应当被还原为不具有意识形态内核的一种政治思潮,还应将民粹主义者与其支持者、民粹主义者提出的问题与其解决方案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民粹主义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在中东欧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强势。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对欧盟现存秩序造成冲击。本文从历史渊源、国内结构、外部环境和现实冲突等方面,探究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本质和动因。社会中下层的极度不满是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根本原因。民粹主义政党运用各种工具,包括极化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加之领导人独特的政治个性,推动选民走向极端化。难民问题促使民粹主义向狂热的极右翼势力转化,对西方民主和欧盟秩序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9.
拉美的民粹主义是一种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运动,它植根于地区主要经济体的结构中。拉美民粹主义是对这些经济体双重特征的回应:一战之后拉美开始了早期的工业化进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工业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面向国外市场的农业和矿产生产也同步发展,这一结构特征有助于解释民粹主义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局限性。拉美三国民粹主义的情况存在重要差异。在阿根廷,民粹主义运动更多是基于工人阶级的参与,至今正义党仍然是一个经常参与选举的基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墨西哥,虽然民粹主义很早就已经形成并在农民革命爆发之后持激进立场,但无论城市社会力量的组织结构还是农村地产主阶层的反对之声都比较弱,从而使得革命制度党保持了长时期的垄断地位。在巴西,工人阶级运动与政权的关系较弱,这意味着该国的民粹主义在发端之时比前两国更为专制,其结果是1954年以后巴西民粹主义的政治遗产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0.
谭道明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1-137,157,158
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地区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发展史。与在拉美不同,民粹主义在美国起源时间较早,但发生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彼此关联性不强,影响程度较弱,激进程度较轻。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拉美化”倾向。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有很明显的左右分野,左翼民粹主义在拉美长期占据主流,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则是主要形式。在与何种类型的左右翼结合、是否与民族主义结盟、集权程度等多个方面,这两个地区的左右翼民粹主义也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美国和拉美的左右翼民粹主义正在同时崛起。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可谓集美国的左右翼民粹,尤其是极右翼民粹主义之大成。民粹主义说到底是民主政治的民粹化,源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内生问题。美拉民粹主义的重要差异,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选举民主机制,以及民主体制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衰败。美拉民粹主义左右分野的背后,实质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不彰所致。具体而言,是自由议程与平等议程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左右翼民粹主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东北话语境里,"装"的意思就是"假",就是做秀.   "装"不是什么好词儿,明显含有贬义.如果有人问:那人咋样?答:装.那么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大致浮现出那人的模样,以及他的品性,会认为那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至于究竟怎么个"不怎么样",我们也并不能完整表述清楚,然而在东北人的大脑中,任谁都明白是咋个情况.这个"装"字,很有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15.
Energy security has prompted China to turn its strategic gaze to the seas for the first time in six centuries. For now, Taiwan remains Beijing's uppermost priority, but there are signs that Chinese leaders are already contemplating the “day after” matters in the Taiwan Strait to resolve them to their satisfaction. In the meantime, China is attempting to shape the diplomatic environment in vital regions such as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using “soft power.” By invoking the voyages of Zheng He, the Ming Dynasty's “eunuch admiral,” Beijing sends the message that it is a trustworthy guarantor of Asian maritime security. But the success of this soft-power strategy remains in doubt.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ubsequent global war on terror,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and war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one would think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have formulated a grand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This, however, is not the case.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ment,” as a guiding concept for our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 builds from the principle that U.S. policy must seek to restrain—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those forces, ideas, and mo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at create instability, crises, and war.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ddresses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under four headings. I begin by placing the Chinese case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property rights literature.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the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and identifies existing lacunae. The third section provides the broad contour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over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And finally, I offer several cases of property rights that illustrate the variation in the scope of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and suggest possible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ight of property is the guardian of every other right, and to deprive the people of this is in fact to deprive them of their liberty.- Arthur Lee, Virginia, 1775
You reproach us with planning to do away with your property. Precisely so; that is just what we intend.-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1
The fact that a legal or economic model does not exist for an activity or a behavior is no reason to oppose it, because the laws can develop out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Wu Guoping, Yangtze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2
  相似文献   

18.
19.
The West's treatment of irregular fighters in the “war on terror” was highly problematic.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we must look beyond the assumption that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compromised the law and led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category of the “unlawful combatant.” Rather,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itself includes strong exclusionary mechanisms towards irregular fighters. These exclusionary strands in the law came to dominate the West'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irregular fighters. Moreover, the fact that irregular fighters became such a vital issue post-9/11 was not a result of the war on terror being a new kind of war, as has often been argued. Rather,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t reflects an identity crisis of the West's regular armed forces at the start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seeks to plac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a in a larger context through three arguments. First, Chinese military policy has indeed made a major turn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second, this turning is based on a fragile and unrealistic strategy that is already eliciting counterreactions that will make achievement of its apparent goal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inally, this strategy's failure will present China with unwelcome choices about how far to take her use of force. The “rise” of China is now encountering turbulence that may undo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