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也是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的和谐包含了“天人合一”、“人和”、“仁政”、“和为贵”等丰富的思想,具体到法律文化方面,便形成了“息讼”的法律诉讼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1](P321)。一、“息讼”产生的历史根源1.“息讼”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在传统国人的世界观中,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对自然的总认识便是和谐。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2.
一、五四时期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构想1、通过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根本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的基本途径。李大钊认为“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①社会的变革发展,“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②“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③就中国社会而言,在“经济组织没有改造以前,一切问题,丝毫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④显然,李大钊…  相似文献   

3.
荆月新 《理论学刊》2006,(10):89-90
立法作为法治的一环,伴随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立法”一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成为最近几年法律领域少有的高频词汇。一方面,职业的法律人(包括从事理论研究与从事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人们)通常把立法不健全指摘为产生某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完善立法也是他们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而且也常常被认为是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之下,远离法律职业、作为一般法律受众的普通社会公众,立法也为他们解读社会问题、解释社会现象时常常使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呼吁加强立法(制定或变动法的活动都…  相似文献   

4.
要解决社会行为“失范”现象,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在理论上弄清法律、道德与价值的关系,并在实践上,使法律、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选择协调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太贤 《探索》2006,(1):154-156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的“麻烦制造者”李登辉,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国一家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公然宣称,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也随声附和,说两岸关系已从“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到“两个国家”,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的会谈”,“台独”分子吕秀莲则用所谓“远亲近邻”论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当局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由来已久,绝不是偶然的。近几…  相似文献   

7.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建社  朱明  谢蓬勃 《求实》2006,(8):57-59
在曾经“民工潮”汹涌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一种令人瞩目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问题,即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焦点。是真的“民工荒”?还是“民工荒”现象掩盖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的根源在哪里?看来,我们如何认识和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民工荒”呼唤用工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内卷化”现象,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为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阶层“内卷化”现象,并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现象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破解阶层“内卷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 ,此次借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 ,使这一问题再次在新的聚焦灯下重新亮相。认真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中的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实质 ,清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梳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在古今中外的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一直是一个争论的中心问题。在中国 ,儒法之争主要集中在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看法上。儒法两家都以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泽渊 《探索》2006,(1):150-152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2.
徐继敏 《探索》2006,(1):156-157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鑫 《求实》2006,4(7):7-10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中国社会童臾皆知的道理,也是包括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某些人物那里却成了问题,他们极力鼓吹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是什么“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还认为这是从所谓“历史”和“法律”角度说的。然而,恰恰是历史的事实和法律的依据说明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某些人物的论调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他们的分裂企图最终都只能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一、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台湾自古…  相似文献   

15.
对"知假买假"者索赔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对“知假买假”索赔;有的地方法院予以支持,有的地方法院则不予支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消费权益保护法》中的有关“消费”基本法律特征的规定,使人们对“知假买假”的“消费”身份产生歧义。所以,应尽快修改《消法》,以明确“消费”的身份。“知假买假”作为“消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卖假”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理应受到法律的制度。支持“知假买假”索赔可以刺激和鼓励广大消费与不法销售作斗争,制栽和惩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人,从而有效地遏制生产、售销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通过强化对消费的保护,维护消费权益,最终还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中国的法律 ,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 ,与传统中国已有很大的背离 ,这应是不争的事实。① 但是如果宏观地历史性地来看 ,中国法律传统虽已中断 ,但联系是依然存在着的。我们不妨先注意一下法律与政治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 ,从中可以清晰地察见到历史的连续性。在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初时期 ,法律大致是由各种原始习俗所构成 ,政治主要由宗教礼仪所体现 ,表现为“巫”。② 虽然巫也发挥法律的功能 ,但首先是政治性的 ,原始习俗与宗教或者说与巫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远古中国社会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 ,巫是决定性的 ,对习俗具有解释和…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可以用来概括东西方代际文化的特征,中国具有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是家庭关系松散,家庭养老文化缺失。而且中西方在养老主体、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法律约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我国,要努力弘扬“尊老敬老”的孝文化传统,形成敬老爱老、扶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不断创新与老年人相关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逐步实现老年就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推广老龄社会的老年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三村建设”是在农村落实“三个代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其理论依据 :“三村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道路 ;是党领导农民自我解放、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反映了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求 ,找到了解放新时期农村发展三大基本主题的有效途径。推进“三村建设” ,落实“三个代表”就要树立以科技为本的理念 ,引导“科技富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 ,健全“民主管村”的机制 ,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三村建设”的落脚点 ;树立以法治为本的理念 ,用法律保障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把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作为“依法治村”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要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莫于川 《探索》2006,(1):152-154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