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磊 《桂海论丛》2011,(Z1):31-34
一、创新社会管理要求领导干部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社会管理的创新不仅包括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创新,还包括领导干部社会管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在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领导意识,同时要具有公民意识;不仅要善于领导思维,同时要善于公民思维。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让在工业时代清晰的行政法"脸谱"变得模糊不清。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社会管理范式为"自我—法—安全"的社会。中国传统行政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最后的命运是被抛弃,必须创新与重构与"自我—法—安全"管理范式相契合的去国家主导性的行政法。去国家主导性行政法主要任务是界分政府、公民、公民社会组织的边界;设计协调政府、公民、公民社会组织三大子系统以及调整三大子系统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的机制;设计实现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维持高级序参量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地方民主创新,是地方政府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在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各个环节,扩大公民参与、推进民主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制度链条和制度环节,其中组织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支持、制度规范、治理绩效是其影响因素和制度环节。只有各个影响因素发挥正向激励,并形成正反馈的制度合力,地方民主创新才能成功生成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必须有赖于适应合理性和民主化需求的"公民参与网络"型社会资本的塑造。制度变迁与社会资本转型的良性互动是制度变迁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大多数非西方的转型社会中,传统的"垂直柱状网络"型社会资本向"公民参与网络"型社会资本转型和更新是一个艰难的"传统的现代性转换"过程。要摆脱社会资本的路径依赖效应,从根本上讲还是取决于制度的创新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公民"由三个层面构成:个体层面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权利,更多体现利益需求;社会层面关注群体生活的自愿性、多元性和共容性,体现认同需求;政治层面关注公权力与私权利间的平衡和基于这种平衡之上的权威维护,更多体现秩序需求。"公共"传统的相对缺乏、精英政治统治的政治文化、共和国建构过程的历史轨迹所造就的路径依赖、相关制度环境供给的滞后、全球化开放时代形成的复合风险社会,使得我国公民相对缺位。因此,公民的塑造理应成为国家建构的重点,形成国家—社会—个人的合力。其中,国家需承担制度的有效供给者和公民教化者的职责,社会承担社会网络建构者和公共道德底线维护者的职责,个人承担规则遵守者和公共道德实践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就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协同,是指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公众参与"是指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明显的公民导向,表现在: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彰显公民价值、社会管理任务的创新关涉公民权益、社会管理主体的创新有赖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指向公民福祉、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凸显公民地位。我国应该明确以公民导向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保证社会管理创新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理论研究与活动实践表明,公民社会是区域治理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民社会的基本角色,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各类研究性机构与协会、公民等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区域治理的各项活动,承担着重要功能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认识误区、参与渠道有限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区域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提升区域治理绩效,需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对公民社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从管制到多元治理: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 《长白学刊》2012,(4):127-12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由管制走向多元治理。原因有四:一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多元利益主体,奠定了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二是社会组织的崛起,使政府有了新的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三是政府管理社会能力遭遇瓶颈;四是公民意识高涨,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条件。具体路径为:明确政府权力边界,防止权力扩张侵蚀社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有利于发挥公民主体地位的机制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中国共青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作用下,私人领域不断发育,社团组织蓬勃发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中国共青团作为一个极富特色的社团组织,既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又具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政府主导与民间自生互动交融的公民社会建设中,共青团行走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是制度变迁与日常生活转型的双重过程,"后单位时代"个体面对两个紧迫问题,一是"去集体化"变迁在削弱了"机械式"的政治与社会整合纽带的同时,也导致价值多元化与个体原子化程度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个体安全感的削弱.二是"弱组织化"的生活环境,使得个体安全感的寻求变得愈加艰难.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及职业团体建设与社会共同性价值的塑造成为增进个体安全的组织和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2.
倡导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是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置身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如果路径、方法选择不当,公民参与也可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负面效应。运用SWOT分析法,深切把握公民参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ST战略是促进公民参与的有效战略选择。运用ST战略,必须从"最低限度的公民参与"出发,遵循求同存异的程序设计原则,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设计,增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看罢《民主与法制》2011年第13期刊登的《社会管理草根经》系列报道,才知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诸多尴尬、困惑与艰辛,是我们平时始料未及的。在一般人心目中,社团组织是满足成员自身利益需要的民间组织,它的社会管理作用微乎其微,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今天应坚决摒弃。  相似文献   

14.
论互联网对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拓展了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能力,扩大了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影响。有效规范网络时代公民非制度化参与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拓展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行为,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危害社会稳定的非制度化参与活动,最终将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纳入制度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期推介     
<正>探索新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先进试点城市,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还是在社会现状和管理创新诸方面,宜昌网格化管理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被称之为"宜昌经验"、"宜昌模式"。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汪习根和博士生钱侃侃在《网格化管理背景下的制度创新研究———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宜昌为样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记者前往重庆市渝北区采访,一项项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令人欣喜:回兴街道建立了社区居民议事制度;龙山街道龙山路社区探索建立了物业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洛碛镇建立了社区事项代办站……"这与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密不可分。"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为助推社会管理创新,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了以"密切联系群众,助推社区社会治理"的人大代表主题活动。活动中,代表们进村入户,走访群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所应秉持的理念与法治的基本要义高度契合。社会管理体制法治化就是要使社会管理体系呈现法治化的形态,其主要内容应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公民的有效参与和"第三部门"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维稳模式已难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改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快法治公民社会的建设已成社会发展的必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要实现社会管理从行政主导向法治主导的转变。其实现的路径应包括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加强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肖春艳 《理论月刊》2008,(4):128-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社会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新世纪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宪政主义回归.为了切实地贯彻和谐理念下政府执政的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公民的参与责任与理性、社会认同与信任、政治合作与互惠;在互动上表现为:公民社会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平台、协商民主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民主范式之一。构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明确目标和取向,拓展渠道和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防范危机和风险。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启动力、政治文化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