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  相似文献   

2.
月圆话中秋     
潘毅  田国杰 《中州统战》2001,(10):34-35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源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于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故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按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分别表示每季的一、二、三月。因八月是三秋中的第二月,所以中秋也称“仲秋”,民间又俗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月饼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要算“嫦娥奔月”了。嫦娥,传说是羿的妻子。羿本是一位天神,帝尧时被派到人间救…  相似文献   

3.
八月十五,中秋月央。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史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中秋时分月形圆满,“团圆”一说便从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涵方 《台声》2006,(10):82-85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流行于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外华人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此时正值我国农历一年四季——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因为一年四季的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在这一天,月亮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圆、都亮,所以又被叫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此夜,人们仰望悬挂于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而然会衍生出一种期盼亲人团聚的情感,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借此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在国外,中秋节也有其他…  相似文献   

5.
说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里玉兔捣天药,葡萄毛豆供月饼,吴刚砍桂树不倒。”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季七、八、九月的中间,故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半”。古代中、仲通用。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为我国民间三大传统佳节。“中秋”一词,古籍记载很早。我国祭...  相似文献   

6.
冰蓝 《两岸关系》2014,(9):46-47
正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月圆"、"月缺"常被用来形容"悲欢离合"。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为圆月,故称"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此时得以收获,人们便在这个日子里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喜欢在中秋节赏月,习俗成了一个载体,赏月,其核心体现了一种精神,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呈现了社会的和  相似文献   

7.
温新建 《世纪行》2014,(8):46-47
<正>又到一年仲秋时节,俗话说中秋胜似年。劳累了大半年的人们,正酝酿着趁这大好时光稍稍停下匆匆的脚步,一家人或一族人齐聚桂花树下,品新赏月。殊不知,在中国古代,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现如今,元宵、中秋这两个节日国人十分看重,国家也单列了法定假日。唯独"花朝"——这个百花仙子的美好节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相似文献   

8.
林长华 《黄埔》2014,(5):91-94
正金风送爽,菊桂飘香,我们又将迎来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传统大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中秋之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诗写到"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如今,手足同胞团圆夜盼华夏聚,两岸联欢共中秋。中秋节起源于崇拜月亮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  相似文献   

9.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突出的是团圆,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应是亲人团圆之时,所以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种团圆意识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至今仍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凝聚的纽带。据考证,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相似文献   

10.
西湖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生于江南水乡的人们对它可谓情有独钟.多少相思情结,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惆怅迷惘,多少感人情愫,都能抒发于皎洁的月光之下. 杭州是一座具有秀丽山水和浪漫情怀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东方文化名湖西湖,有中国四大月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一轮明月万顷波"的平湖秋月、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江潮,以及历代文人名士的吟咏、弹奏和传说故事,为中秋赏月文化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张鹏 《两岸关系》2011,(9):63-64
又到一年中秋时。月圆,人也期待圆满、团圆。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如果按照亲近感排排坐的话,春节和中秋节应该与我们情感或心理上最亲近,因为他们代表着温馨和睦、幸福团圆;其次是清明节,年轻人可能体会不深,  相似文献   

12.
浩月 《今日广西》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 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18)
正又见月圆,又添相思,海峡"涛声依旧",两岸情缘更浓。中秋节一向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和重视,并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我很高兴能在这寄托盼望团圆幸福之际,受邀参加"两岸一家亲"2016中秋慈善义演晚会。9月12日晚,在中秋慈善义演晚会现场,我演唱了《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两首歌曲,真情演绎了游子的乡愁,瞬间点燃现场的火热气氛。两岸同胞热烈互动、畅叙亲情,掌声一遍遍响起,乡音、乡情,  相似文献   

14.
“春去秋还几月圆,中秋又见月如盘”,中秋节又到了,独处异地的游子最怀念的就是故乡,故乡淳朴有味的节俗常常唤起美好的忆念……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20)
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  相似文献   

16.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两岸同胞品赏月尝饼的传统节俗。自古至今,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犹如春节要贴春联,端午节要吃粽子一样,  相似文献   

17.
“中秋望圆月,玉兔启神辉。”每逢中秋佳夕,祖国各地民间赏月的风俗五彩缤纷,耐人寻味。仅笔者所见所闻,便有如下形式。 走月圆:时近阴历八月,苏州的少女少妇们便偷偷地预备下自己最喜欢最时髦的多彩的衣服,好在中秋之夜“走月圆”时一展月下倩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关系》2006,(10):58-59
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被称为团圆节的中秋节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寄托着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蕴含着中华文化优秀的内涵。花好月圆,亲人团聚,不但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的节日祝福,也是为世人所向往的温馨景象。每逢中秋,海峡两岸的同胞就会更加思念对岸的亲人,许多人越过海峡,探亲寻友,共度佳节;许多人隔海眺望,默默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时节,本刊特选发一组有关中秋的文章,以此送上我们的问候与祝愿,祝您中秋团圆,吉祥万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残疾人》2008,(10):43-44
9月14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村中特意组织各国记者采访残奥村中秋之夜活动。村里透出节日气氖:中国代表团楼前挂起红灯,张贴着“中秋月圆”红字,代表团给每人都发了月饼。主餐厅一进门,设置了花台,摆放月饼、水果和插花,旁边有中秋节和月饼中英文介绍。桌前放了把古筝,演奏者奏出悠扬的《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20.
漫話中秋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因為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又是十五居中,所以这一天又稱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今年的中秋節是公曆的九月十二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一○三七——一一○一年)中秋賞月所作的一首詞,意味深長,至今仍被人們广為傅誦。中秋之夜,寥廓長天,皓月當空。有多少動人的故事,給这皎潔明月增添了神話色彩;有多少優美的詩篇,使這中秋之夜更加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