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改革中由于存在着“隐性就业”和“隐性失业”而使劳动关系虚化。目前我国城镇下岗职工总数比登记失业人数多一倍,约为1100万人。下岗人员仍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领取低于最低工资的生活费,享受养老、医疗等保险待遇。劳动者既未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生产劳动.也未能领取正常的工资报酬。这种劳动关系虽有隶属关系的静态形式,但已没有劳动过程的动态内容.实际上只是保留着劳动关系的空壳.是一种名义上劳动关系。从法律特征上看,劳动关系处于一的不确定的状态,即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业状态;也可为名义劳动关系注入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知识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才资源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夺的稀缺性资源。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更是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上却呈现出青年“知识失业”现象: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知识性人才,有许多知识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贫穷的奢侈”。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青年“知识失业”可以表现为显性失业,即青年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愿望,却无工作机会;也可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浪费和“教育过度”;还可表现为知识青年理想与现实具有较大落差的自愿失业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摩擦性失业等。  相似文献   

3.
青年群体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在微观上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经济安全,在中观上影响家庭单元的功能健全,更在宏观上涉及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激励与支持失业青年这样一个处于闲置状态的适龄劳动者群体重新走上就业轨道,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社会保障课题。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计量方法探究我国失业青年的自我实现感、就业承诺度、再就业培训适配感、求职动机对其再就业质量(个人-工作契合度)的作用机制,并建议相应就业政策设计可从"优势发掘"的视角,提升再就业培训的"精准度"以支持失业青年重返高质量的就业轨道。  相似文献   

4.
据劳工部门和理论界测算,当前我国就业人口中隐性失业率高达27%(即农村31%和城市19%),隐性失业人口农村约有1.7亿,城市有5000多万。隐性失业构成了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些隐性失业已经和正在变为公开失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和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失业:未来宏观管理的首要目标王树春1迄今为止,失业问题一直未当作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失业以隐性失业为主,而隐性失业对社会构成的直接压力远不如公开失业大;二是改革过程中的通货膨胀问题一直突出。这决定了通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隐性失业逐步公开化。在隐性失业公开化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认真研究城市失业的承受能力问题,使隐性失业公开化的速度与治理失业的对策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失业问题的症结: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的分割运行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童星失业现象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市场配置资源变动过程中的伴生物,它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几十年来我们曾真诚而坚定地为消灭失业而努力,结果表面上一时消灭了显性失业,可冒出了日益严重的隐性...  相似文献   

8.
国家计委社会发展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杨宜勇近日说,隐性就业合情不合理。情是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者值得同情;理是隐性就业违反了有关劳动制度。杨宜勇认为,我国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和劳动制度的不完善,公开失业者和下岗中隐性就业的比例非常高。就已公布的典型调查而言,登记失业者中60%的人员处于一种隐性就业状态。仅仅就我国的登记失业者而言,数字约高估了20%。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看中央下决心要解决下岗职工问题,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报现象,以更多地得到一些中央的补贴。这种高报、高估干扰了我国对就业形势严峻程度…  相似文献   

9.
应该重视对隐性经济问题的研究□宫希魁中国的许多社会生活之谜,存在于隐性经济领域。隐性成本,隐性收入,隐性失业,隐性通货膨胀,隐性亏损,隐性谈判,灰市和黑市,人们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隔雾看花,若隐若现。若把这些处在国家正式统计之外的隐性经济排...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相当严重的失业问题的特征,是体制性失业与系统性失业都处于高位状态。如果不能放弃或放慢当前不断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就只能从扩大经济系统容纳就业的内在能力上采取措施。本文根据一种既非古典又非凯恩斯的经济模型,提出了采用大幅度的货币政策消除我国当前的系统性失业、并以此消化不可避免的体制性失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失业下岗问题的产生,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异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隐性就业”问题。与失业下岗相关联的“隐性就业”是指,一部分名义上失业或下岗的人员,实际上是有工作和有收入的。但是,这部分人无论是在正式统计中,还是在他们自己填答的各种登记表中,都显示为失业下岗。这就使得我国失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连真实的失业人口数字也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关于隐性失业的理论思考张俊良长期以来,失业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通病,困扰着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我国,不仅显性失业问题日渐突出,隐性失业危害更大。因此,从理论上对隐性失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  相似文献   

13.
一、甘肃省职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险资金,对收入中断的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障资金,分散失业风险,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下岗——中国特色的失业,在中国人尚未有完备的心理准备之时,已摔不及防地降临到许多人头上。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业。1997年计算中国的综合失业人口(隐性失业加显性失业)大约为1.8亿至2.6亿的规模之巨,几乎相当于全部美国人口,在这几年趋于增加的失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自愿的结构性失业。一、我国结构失业的现状分析结构失业是在对劳动力的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供求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是因为某种劳动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做出迅速的调整。当…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性失业”显性化朱满伦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内有部分富余人员从生产岗位上撤下来待业,使得"隐性失业"显性化。最近,我们对辽阳市5户国营工业企业富余人员待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这5户企业离岗待业的富余人员总计22227人...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失业有替代关系。这里是指因需求推动(扩张)而引起的通常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如果是因供给严重不足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则是和大范围失业相伴而出现的。而对前者,政府在两者之间有一个政策选择的问题:牺牲就业,治理通胀,抑或扩大就业,忍受通胀;显然,这个选择是两难的。面对后者,政府同样有个治理通胀或失业孰先孰后的问题。一 表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价格指数和表示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是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变量;表示通货膨胀处于正常状态的价格稳定和表示就业处于正常状态的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不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少人多,劳动资源十分雄厚,这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国情。无论在广大的农村或是密集的城市,无论是在厂矿或是机关,到处都是人满为患。据国家有关部门估计:在全国企业中无所事事的职工约有2000万人,国家各级机关还未计其内。可见,我国的“隐性失业”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何谓“隐性失业”?隐性失业实际上是工厂和机关冗员过多,没有事干,由国家一概养之。工人干部拿工资失业,这不仅坑了国家,害了人民,还毁了企业。一旦改革深  相似文献   

18.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其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的知识劳动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成为最早的知识失业者。面对某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实,知识失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重大的社会、心理影响是难免的。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沉浸在沮丧、自责、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整天哀叹着社会的不公,自身的不幸,眼睁睁看着自己步履蹒跚,生命沦落。其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1.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失调。一些大学生对上大学的美好预期…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学视野中的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对于失业这一概念的认识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导致了对失业者范围统计得过窄或过宽的失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失业是一个合格劳动角色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未能获得或失去一个职业角色而发生的一种被迫性无职业流动现象.这样的界定明确清晰,便于统计操作,因而具有全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失业"是指青年在就业失业转换上的频繁脆弱以及由此造成的其本人对自身劳动状态的模糊认知。他们之所以在就业和失业两种状态之中反复转换,是由于这两种状态都足以让个体产生退出的意愿,但却不会有多大程度上的拉力作用。其"暂时就业"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应付自家人和敷衍外人的急救方式。一旦找到合适的理由(如"过节过年"、"父母意愿"和"个性要求"),青年就可能放弃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机会,回到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