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表示,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失业高峰,把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失业高峰,那么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有可能导致第三次失业高峰。  相似文献   

2.
治理失业人口的对策思考赵凤玉随着经济结构大调整,一个被人们忌讳已久的字眼———失业,悄然跃在习惯于“铁饭碗”、“大锅饭”的劳动者眼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道巨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课题,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当前劳动就业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3.
所谓弱势群体,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就业、择业和谋生手段处于弱势状态,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低的一部分人。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极少数为生理缺陷和天灾人祸造成。 1.国企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下岗职工增多。当前城镇贫困群体的主体是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半失业者。造成失业和下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城镇人口;二是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的量逐年增加,给城镇的就业产生压力;三是体制性原因,国企改革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据劳工部门和理论界测算,当前我国就业人口中隐性失业率高达27%(即农村31%和城市19%),隐性失业人口农村约有1.7亿,城市有5000多万。隐性失业构成了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些隐性失业已经和正在变为公开失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和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失业、下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对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一些学者的见解引起了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深思:1、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2、能否把失业、下岗归咎干科学技术进步?3、失业是改革的结果吗?4、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失业、下岗问题之根本吗?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根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的统计显示,199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589万人…  相似文献   

6.
由于失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政府当前最关心的莫过于人们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业问题和交通、能源、通信等“瓶颈”问题得到改善,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失业及再就业问题成为大好形势下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当前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探究其原因,并予以妥善解决,对我们全面完成“九五”计划,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失业及再…  相似文献   

8.
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一种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各国当政者无不把治理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认真对待。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在当前经济改革的形势下显得特别突出。一、我国下岗失业人口的现状及成因随着改革的深...  相似文献   

9.
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已引起党和政府以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能否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切实解决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之基础,是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之关键。当前再就业工作存在一系列矛盾,我们必须深刻认...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海南》2008,(8):6-6
7月8日至11日,国务院在中南海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地方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又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一些新的问题。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治理城市失业不能只有短期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城市失业不能只有短期措施复旦大学副教授袁志刚博士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相比之下前者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如西方各国在80年代中叶以来,这一问题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失业现象却久久挥之不去,甚至在当前的经济复苏阶段,...  相似文献   

12.
易应  童庆赞 《理论月刊》2002,(11):57-58
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民也面临失业,农民失业是不必与剩余劳动力相一致的概念,因为农民就业出现了一些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试图站在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的交叉领域认识农民失业的内涵,并寻求积极治理,这不仅是当前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我国谋求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障碍与对策文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生产领域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转换。本文旨在说明我国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困难与对策。一、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诸种障碍在我国特定的条件下,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榛 《长白学刊》2000,(5):56-58
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和完善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是摆在理论和经济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应该说,失业的现实很自然地提出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却存在着失业保障制度明显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失业保障制度供求均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郑志强 《前进》2009,(6):39-40,46
突如其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重大冲击,首先是资本市场,我国外汇储备开始严重缩水。而受冲击更大的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使我国出口数据出现连续下降趋势,国内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不少工厂倒闭,大量人口失业或者面临失业危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期盼。  相似文献   

16.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深化,产业结构实行重大调整,经济运行方式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化,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出现的。解决再就业问题,既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也面临着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传统观念和下岗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一)下岗失业与改革的关系。除了要充分认识和解决职工下岗失业不利影响与困难外,也要看到,国有和集体企业长期存在的在职失业,具有隐蔽失业的…  相似文献   

18.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准确把握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宣传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宣传当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宣传这一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宣传做好当前和今后…  相似文献   

19.
王建 《北京观察》2009,(4):24-24
在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攻坚时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城镇职工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估计和测算,到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3亿人,其次为城镇待业和下岗人员等。今后20年内,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城镇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对解决失业,增加就业开了不少的药方,但是并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扩展的关系,最终为解决当前和今后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