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前进》2016,(9)
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  相似文献   

2.
<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厘清误区,更要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不是自动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和创新去争取的。新常态下的中长期增长前景应从3个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一、如何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讨论中长期增长,首先就需要回答中长  相似文献   

3.
<正>主题:深入学习新常态下广西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区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12月24日在南宁召开,会议深入研判新常态下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2014年的经济工作,部署2015年的经济工作。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为实现我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献力献策。  相似文献   

4.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适应新常态要形成发展新动力,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认识新常态要把握发展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四个方面揭示了新常态的新变化、新特点;从国际国内九个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  相似文献   

5.
龚正 《今日浙江》2015,(1):14-15
当前,杭州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十分明显,我们既要主动应对困难挑战,更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既要主动对标先进城市,更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既要清醒认识和主动适应新常态,更要积极有为引领新常态,敢为人先、干在实处,推动杭州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在新常态中实现新跨越,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为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打实基础。在转型升级和改革攻坚上精准发力实施"一号工程"、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这既是杭州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也是  相似文献   

6.
魏国强 《群众》2014,(11):39-40
<正>宿迁作为后发地区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认识自身新优势、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准确判断,也是未来一段时  相似文献   

7.
王萍 《中国人大》2015,(7):24-26
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新常态"成为许多代表纷纷热议和讨论的话题。3月15日召开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新常态"的问题进行积极正面回应: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找到平衡点。那么全国人大代表眼中是如何看待新常态的呢?"经济新常态是个转变的过程,由‘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转化,注重提质增效。"经济应该求"好"而不只是  相似文献   

8.
正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是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理清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关键是要抓住经济新常态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寻求新的发展支点和发展动力,让新常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一、南涧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南涧县委、政府准确把握县域经  相似文献   

9.
当前,宏观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都加快调整和转换。新常态对台州更具典型意义,发展中既有压力,更蕴含着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执行定力,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调整增速换新挡,推动结构新优化,加快动力新转换,乘势而上开启发展新征程,与时俱进推动台州新发展。强化战略支撑重点打造"三城"新常态下台州如何赶超跨越、脱颖而出?新起点上台州  相似文献   

10.
正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是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大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面对新常态,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一、全面认识铁路发展环境新变化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大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铁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机关事务大讲堂——经济学家系列谈”讲座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演讲,详细阐释了中国与欧美经济新常态的不同之处,并指出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林毅夫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就是经济增长的中高速.  相似文献   

12.
李伟 《政策瞭望》2015,(2):38-4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常态,既是由过去时发展而来的现在时,更是蕴含着巨大变革、创新活力,迈向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未来时。认识新常态很重要,适应新常态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渡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  相似文献   

13.
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精准分析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经济的新常态对传统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金融业面临机遇与挑战,新的风险防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逐渐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也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转变。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我国应以新常态为发展契机,通过释放改革红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发展方式等,全面发力,共同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15,(2)
<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会自然发生,动力转换也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山西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认识和抉择。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王儒林书记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六大发展",促进富民强省。省委的部署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应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5,(1):11
<正>2014年12月24日,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判新常态下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动员全区上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王国忠 《创造》2015,(4):58-60
<正>要实现云南经济新发展,必须在深化改革、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注重创新方面狠下功夫。要把中央提出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贯彻落实好,使其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云南新发展,就必须切实做到认识新情况、抓住新机遇、把握新规律、谋划新举措、拓展新空间、打开新局面。新常态要求我们认识新情况新常态新常态,顾名思义,首先是"新态",其次是"常态",也就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6)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它一切类型行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据,对促进经济繁荣的巨大作用无可替代。在新常态下如何培育和确立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10)
正自古以来税收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既为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更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的"新常态"也催生了税收的"新常态"。"新常态"既给地税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更给地税部门提高站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新常态",地税部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本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