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社会心态视角下警察网络公信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众社会心态是有效解读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基本能够实现,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和评价仍是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阻力,公众积极的社会情感有利于提升警民合作,民众社会价值观会影响警察公信力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民众社会情感、民众社会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而民众负面社会认知显著负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应提高民众需求满足感,提升警察网络公信力;强化公安监督,破解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培养公共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和平的,然而在总体和平的大背景下,民众的安全感却并未因此而大大提升,许多国家民众反而普遍存在日益强烈的不安全感,其原因主要在于局部冲突持续、各种全球性问题共振以及全球性挑战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开始向以第三产业驱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后工业时代过渡,休闲体育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欧美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的先期发展经验为目前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和启示,包括:休闲体育供给充足、需求旺盛,各阶层民众都能便利的获得;休闲体育文化对休闲体育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休闲体育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区域协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相似文献   

4.
刘生旺 《求索》2012,(3):11-13,28
基于全国数据,依据每单位税收支出的公共产品享受率这一母指标对一般性税收的有效性水平进行测量发现,1982-2010年中国民众一般性税收政策的有效性水平不高,相关资料的可得性和真实性有待充分提高;通过对影响母指标的子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分析也表明,中国民众一般性税收政策的有效性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关注度:9.5活跃度:10影响力:8.8综合得分:9.37国内动向: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引发中国民众强烈反对:2015年7月15日,日本执政党不顾民意反对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该举动在中国民众间掀起波澜,部分民众激进地认为日本新安保法案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国家应对此进行强硬回击。在此之后,有网友亦将赴日旅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同时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不断加深,在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的同时,民众的社会需求和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满情绪蔓延,社会问题逐渐增多,社会管理的需求凸显。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国民的幸福水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在任何行业,日本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体现在农机行业,就是久保田的独树一帜。和约翰·迪尔、凯斯、爱科这些习惯高举高打的欧美企业不同,久保田并不去争夺大马力市场。久保田坚守中小农机市场,产品介于欧美企业大马力产品和中国小马力产品之间。在日本人看来,这才是差异化战略的选择。就是这个选择,使得久保田多年后垄断了中国南方的水田。  相似文献   

8.
我国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令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凸显。为了顺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绿色文化、发展绿色技术、开发新能源等路径,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6,(1)
正在民众早已习惯界面精美、操作便捷且服务优良的商业互联网产品的今天,政府部门的"官方服务"也要跟得上民众需求层次提升的步伐,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要便民、亲民又是一年春运时,作为唯一且官方的火车票购买网站,铁路12306网站这时总会被推到公众目光之下,被大家品头论足后吐槽一番。这一次也不例外。为打击黄牛,保护旅客的个人信息安全,去年年底,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网站对注册用户手机"可联络性"  相似文献   

10.
从克林顿在1993年提出电子政府的概念以来,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电子政府建设在政府与民众(G-C)之间,致力于网络系统、信息渠道以及在线服务的建设,为民众提供获取更便捷、质量更佳、内容更多元化的服务;在政府与企业(G-B)之间,致力于电子商务实践,营造安全、有序、合理的电子商务环境,引进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在政府与政府(G-G)之间,致力于政府办公系统自动化建设,促进信息互动、信息共享以及资源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从美英等国家开展电子政府的情况来看,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府一般都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围绕民众的需求和选择来发展和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韦宏 《前沿》2012,(13):168-170
2009年中国首次在美国投放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借此改善美国民众对中国产品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三年后我们再次反观这部宣传片,其影响力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媒体的报道,分析其传播效果和问题所在,从而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口号的绿色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忧虑也逐步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绿色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或已经被唤起,并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这样一条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可以说绿色需求决定了绿色营销的产生与发展,而绿色营销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了道路,反过来使绿色需求得到了满足。一、绿色营销产生的背景 绿…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上海》2010,(9):12-12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迟缓,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则将经济继续增长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内需,着重转变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是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不高、受出口影响较小的一个新兴产业;同时,随文化产品的日益繁荣和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更新换代,市民对文化的需求正处在逐步上升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在解决如何推动现阶段中国大众化绿色消费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依靠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因而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认为,应将绿色产品看作一种正常的商品,从商品流通的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并在一些基本经济学假设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一套绿色产品需求供给模型,分析指出绿色消费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损失,因而如何最优化地解决好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损失分摊才是影响绿色消费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表现了绿色市场存在的三种可能市场形态及各自特征,并尝试着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大致的方案,同时指出在市场培育初期,政府应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负责任大国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中国积极参与北极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的供给行为主要有三个动因:获取预期收益、填补北极强烈的公共产品需求以及应对北极事务的负外部性。然而,中国的供给行为也面临着霸权国的外部压力、北极场域的内生性阻力以及自身供给能力不足等挑战。中国已经在推进北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度参与北极环境气候治理以及开展常态化的科研活动等方面作出贡献,未来应依托“冰上丝绸之路”不断丰富北极区域产品的供给品类及供给渠道。  相似文献   

16.
曹冬英  王少泉 《创造》2023,(11):49-52
<正>当今世界存在两种现代化道路:欧美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将资金、技术等集中于能够快速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和领域,并借助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本质上是依靠极化效应实现现代化目标。与欧美式现代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除在国内层面基于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提升现代化水平之外,  相似文献   

17.
民众坚决反对垄断行业高工资的态度,显示了在经历市场化改革近30年后,民众对社会公平、铲除腐败、深化改革等诉求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民众的"宁静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宁静权"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国内保障民众"宁静权"的相关法律存在责任划分不清、处罚标准模糊、执法保障手段不足等问题,一些民众的"宁静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可以从控制噪声污染源、加快立法保障、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维权意识方面着手,合力守护民众"宁静权"。  相似文献   

19.
家庭收入水平增长是否提升中国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是当前我国政治学界关心的议题之一。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其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但是否也影响个人政治制度认同度?通过对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数据(2017--2020年)线性Logit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出相关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论表明: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相关度并不高,而民众幸福感越高则表现出越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更高政治制度满意度,而幸福感知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政治制度满意度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在努力提高民众家庭收入水平的同时,我国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应当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民众政治制度满意度,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20.
绿色消费的模型建立及相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解决如何推动现阶段中国大众化绿色消费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依靠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因而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认为,应将绿色产品看作一种正常的商品,从商品流通的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并在一些基本经济学假设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套绿色产品需求供给模型,分析指出绿色消费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损失,因而如何最优化的解决好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损失分摊才是影响绿色消费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表现了绿色市场存在的三种可能市场形态及各自特征,并尝试着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大致的方案,同时指出在市场培育初期,政府应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