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箭星 《求索》2014,(10):4-9
我国正面临着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阶段。近年我国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在创新转型方面存在着困难。困难主要是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这不仅与创新者个人、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而且与全社会相关。我们需要市场机制激励创新、引导创新,需要政府搭建适合创新的平台,还需要从多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券是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高校和研发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政府向企业发放创新券,企业用创新券向研发人员购买科研服务,科研服务人员持创新券到政府财政部门兑现。我国先后在江苏宿迁、上海杨浦、哈尔滨香坊等地进行了创新券试点。这些地区创新券的实施在推动中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发挥了公共科技投入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带动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合作,提高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需通过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民间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发挥科技与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文化"走出去"水平。  相似文献   

4.
周耀辉 《求索》2010,(9):87-88
本文论证了政府管制在借助政府管制权威,对烟草企业减害降焦制订并推行强制性标准,集中行业力量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直接推动科技进步等的特殊作用。提出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优势烟草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主体,完善烟草科技创新政策与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是优化完善政府管制,进一步促进烟草科技进步的几方面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我省也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省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高校要着力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吉林大学科研到账经费总额达到12亿元,创历史新高。学校提出的"综合极端条件实  相似文献   

6.
<正>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我们的定位目标是做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加速平台,主要面对科技创业者和科技企业家。我们积极推荐新兴科技企业。推动新兴科技应用的先行先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如政府有限购买服务,免费工商代办"五证合一"等;增设外籍人才服  相似文献   

7.
揭榜挂帅     
《群众》2020,(12)
正也被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一般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特定领域的技术难题,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专门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时明确,"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民间非赢利组织发展对于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意义,自觉将政府与民间非赢利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由"管理"变为"服务",由"限制"变为"发展"  相似文献   

9.
杜传忠 《求索》2023,(2):130-136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叶慧 《今日浙江》2023,(2):36-3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仪器、研究装备的先进程度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 近年来,浙江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与多跨协同,积极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努力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科研服务水平,助力科技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从健全人才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金融财政制度、加强政府创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各创新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此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形成创新发展合力。作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的新型组织范式,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对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构建湖北省创新体系、实现"创新湖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的效率及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在我国各地竞相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湖北省必须切实加强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多次被提及。对此,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表示,要紧紧抓住推进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打造创新环境,让科技造福百姓、惠及百姓、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驱动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目标,政府应该创新产业结构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主体,科研事业单位在推动我国经济战略性转型和解决行业科技发展关键问题等方面作用显著。当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基本建立了稳定与竞争相协调的科研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机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研机构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放管服仍一定程度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科研资金监管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等。为此,调研组从进一步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强化各方主体责任,打通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2023,(1):35-36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战略目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历史转折期,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大国科技博弈关键期叠加,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研究与自主研发相对滞后。科研界从源头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以及颠覆性的理论革新。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政府在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控制平衡点的前提下,监管思维应及时跟进,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监管技术的融合,推动行业协会的自律章程建设及行业自律实践,结合"监管沙盒"和中国"试点"机制,推出区块链沙盒产业园。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知识经济与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支撑地方创新活动的科技创新平台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近几年,随着东莞从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东莞的创新驱动也得以不断升级,科技孵化器迎来了创新性的长足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推动东莞产业转型的重要内生力量,特别是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的落户,使产学研用形成深度融合,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最大化释放。创新企业集群快速崛起,高层次人才大量聚集,使金融活水不断涌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全方位合力推进创新产业  相似文献   

20.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学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严重不足,"孤岛现象"问题突出。而要解决科技创新"孤岛现象"问题,中央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引导和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