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邓小平通过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四个现代化"发展蓝图的批评性改造,形成了"小康社会"的最初模型。"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在实施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和"全面小康"三个阶段,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学说的合理内核。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的"三步走"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也为中国社会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构建了更为长远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彰显了党的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新理念,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美丽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美丽中国"的内涵、"美丽中国"研究视角的拓展、"美丽中国"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梳理和归纳了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做了简要评析,以期为进一步加深对"美丽中国"的认识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全球金融危机带动了减薪、裁员的提速,而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金融危机,该如何御寒呢?近日看到互动百科举办了个"学好知识过暖冬"的活动,盘点了关于金融危机的"过冬秘籍",如"百元周"、"过冬十戒"应有尽有。我对盘点做了个总结,称为"最‘雷人'的10大省钱方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人本属性,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本质和现实内涵,为建构唯物辩证法的当代新形态指明了方向。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从"玄学"思维到"求实"思维、从"对抗"思维到"和谐"思维以及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发展的,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的"为人民服务",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地位,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明确了"为人民服务"新的要求,是一篇阐述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6.
史果  徐云 《浙江人大》2012,(4):60-61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与修改前相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条款从225条增加到290条,分为"总则"、"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审判"、"执行"、"特别程序"以及"附则"。这部被法律界称为"小宪法"的刑诉法在"大修"后,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小文 《传承》2007,(7):83-84,92
明清时期国家的治边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初有朱元璋的"怀柔"思想,后有王阳明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变通思想,到了清代初期则出现了"以汉代夷"思想。而广西土司制度也经历了土司治理到"土"、"流"存,再到"改土归流"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正"考试作弊"被披上了"青春叛逆"的正义的外衣,甚至成为了一种荒诞的"英雄主义"行为。这种"青春心理"的"普适化"蔓延,作为一种文化潜流,其实质却是反道德反法律和反文明的。  相似文献   

9.
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培育"四有"公民,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教学实践中"低效"课堂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干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低效"向"高效"  相似文献   

10.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对于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我国学者通过长达近30年的艰苦探索,初步完成了从"剩余价值学说"到"剩余价值哲学"的继承发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另一大发现,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在继承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呢?本文从"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内容出发,根据"二生矛盾"与"二分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和探讨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继承发展"唯物史观"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宣言》过去160年了,在对"两个必然"实现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割裂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而孤立、教条、机械的认识"两个必然"的思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人断言"两个必然"过时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走了曲折的道路,甚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或失败了,更使一些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必然趋势的坚定信念。因此,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辩证关系。"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两个必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更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李强 《今日浙江》2014,(5):13-14
正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建设生态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两大战略决策。围绕生态省建设,浙江实施了三轮"811"系列行动。近些年,我省相继开展了"万里清水河道"、"强塘固房"、"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等工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连续十多年保持生态环境总  相似文献   

13.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紧扣徐州市委、市政府新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区实际,依托"片长街长"网格化管理、"大城管"和市场化保洁三大机制,创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把"治违治乱治脏治堵治暗"专项整治与网格化管理、"大城管"综合管理和"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以及城区控违拆违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全区城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区控违拆违、数字化城管、市容管理、环卫管理等工作均走在了城区前列,城市管理效果和队伍建设水平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较好地丰富了"三大机制"的内涵,率先走出了"服务型城管"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在这一文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人"、"美国诗人"、"伟大诗人"、"宇宙诗人"、"肉体诗人"、"灵魂诗人"等概念,并赋予特定的内涵。惠特曼关于诗人的种种概念体现了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如入世精神、民族意识、本土化意识、全球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思想工作论坛》2013,(10):28-29
近年来,我村在原来评选"星级文明户"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新一轮"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的指导下,我村形成了"家家争当十星户、人人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一、共同致富奔小康。在评选工作中,我们把"致富星"放在首位,形成"一星带九星"的格局。评议每个农户的时候,把"是否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依法致富,是否富裕后感恩社会、不忘他人"作为第一标准。如果自己富了但不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也不授予"致富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价值"概念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相关性,开启了"规训政治学"的思考。"价值"不仅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也是"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而"剩余价值"则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在认识论方面,"价值"的实体化"错认"构成了人的拜物教"支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因此,只有辩证地处理"价值"规训问题,才能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在延安的短暂学习中,我进一步领会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回答了"干什么"问题,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答了"怎么干"的问题,这是延安精神的基石;"为人民服务"回答了"为谁干"的问题,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干",这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岁月里,坚持这一伟大精神,带领军队,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乌格 《中国减灾》2011,(3):25-26
快,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然而,在世界的一些地方,那里的人们却在为"慢"喝彩。于是,就有了"国际慢城联盟"。享受"慢"的生活,也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高淳,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慢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