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晓阳 《新东方》2000,(4):44-44
晓阳在《决策与信息》上撰文提出。要有效遏制腐败。必需加大腐败成本。提高其风险系数。让腐败者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2.
反腐败工作的经济学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 ,腐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强烈腐蚀剂 ,它毒化了社会空气 ,危害了国家建设 ,涣散了党心民心 ,分化了干群关系 ,已到了不根治不行的时候。由于腐败现象大都有其经济学原因 ,故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 )完善用人制度 ,提高腐败者成本反腐败首先要设法加大腐败的成本 ,使成本大得让欲腐败者感到难以承受 ,不得不打消念头。第一 ,加大腐败者成本要把住源头 ,使心术不正者跑官买官的成本加大。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制度意义上说 ,民主是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权力产生和运行的机制 ,它包…  相似文献   

3.
腐败成本是指腐败者为获得私利而支付的各种代价。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对一些腐败者给予了严厉的惩处,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如成克杰、胡长清等人便是如此。但总体看来,当前腐败者付出的代价不高,还不足以使腐败者或想搞腐败的人达到谈腐色变的地步,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腐败成本分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本文从腐败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腐败过程中存在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受罚成本的分析,阐述提高这三种成本,可以提高腐败者进行腐败行为的门槛,减少腐败行为,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称,反腐工作当前亟须大幅度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 就中国反腐而言,当务之急为大幅提高四大腐败成本。首要成本为提高查处腐败的概率。国际上通常采用“腐败黑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倡廉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腐败成本趋于降低,腐败者为了谋取利益铤而走险。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大今后反腐败工作的力度,要通过分权制衡来降低腐败的预付成本,通过建设法治政府来制约国家权力,通过向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渠道和机制来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倡廉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腐败成本趋于降低,腐败者为了谋取利益铤而走险。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大今后反腐败工作的力度,要通过分权制衡来降低腐败的预付成本,通过建设法治政府来制约国家权力,通过向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渠道和机制来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8.
孙桂娟 《长白学刊》2008,(2):116-117
腐败滋生蔓延是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我国,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低是腐败滋生的原因之一。在现有体制下,与其所实施的腐败行为相比,腐败者在经济上、政治上、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所承担的精神压力等方面投入的成本较小。公职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低、公共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腐败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鹏 《传承》2010,(15):20-21
网络以其公开、便捷、透明等特点,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成为体制内反腐的有益补充。但与此同时,网络反腐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网络反腐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其优势和缺陷的全面分析,论证网络反腐的必要性,并对政府如何推动网络反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以其公开、便捷、透明等特点,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成为体制内反腐的有益补充.但与此同时,网络反腐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网络反腐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其优势和缺陷的全面分析.论证网络反腐的必要性,并对政府如何推动网络反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经济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01,17(2):14-18
文章通过对腐败现象的经济学透视 ,对腐败发生、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腐败的内在逻辑进行病理性的分析 ,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收益与成本的经济理性阐释 ,从而深刻揭示了隐藏在腐败表象下面———实际支配着腐败行为因果关系的体制性综合社会因素———腐败者之所以腐败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中学习时讲话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和公职人员行为的新形式。近年来,关于网络反腐的研究不断升  相似文献   

13.
聂长建  兰艳 《求索》2011,(5):160-162
因果关系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一种恒常的结合。腐败结果的出现,根本原因不在于腐败者的道德素养低下和法律知识欠缺,而在于腐败者基于其他腐败者是否受到司法惩罚的理智判断:腐败行为和司法惩罚是否具有恒常的结合关系。司法公正显示了腐败行为和司法惩罚的恒常结合关系,腐败就从道德判断转换为理智判断,而大部分官员有着清醒的理智,腐败就成为愚蠢的行为远而避之,司法公正因此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周四清 《前沿》2013,(2):38-39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根本特质.以人为本决定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自觉反腐,而不是被动反腐;要坚持走法治反腐轨道,而不是选择性反腐;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应“零容忍”,而不是容许适度腐败;要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机构反腐;要构建防治腐败的立体防线,而不是一味强调惩戒或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刘彬 《长白学刊》2013,(4):44-46
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是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其他公众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现阶段反响最强烈的溢出效应就是网络反腐。溢出效应分为正溢出和负溢出效应两种,前者是指网络舆情对反腐产生的正面影响,而后者则是指负面影响。政府应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反腐工作,但网络反腐只是一种补充,解决腐败的关键还要靠制度。在网络反腐中,要加强网络的舆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其反腐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舆论反腐环境。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反腐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新生力量发展成反腐手段的重要一员,成为我国政府和民众联手打击腐败的实效武器。作为反腐利器,网络反腐也同时滋生诸多问题和矛盾。完善网络反腐的制度和环境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网络反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反腐的概念界定、必要性研究、网络反腐制度化探讨上。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反腐的具体形式进行探索,剖析网络反腐中的传播途径及受众心理特点,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反腐为政府和公民共同治理腐败找到了突破口和结合点。目前公民主要通过官方网络举报和民间网络曝光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网络反腐,前者长于权威性,后者长于畅通性和及时性。作为惩治性的事后反腐,加之网民构成的复杂性,参与立场的不客观性以及网络立法的缺失,需要审慎对待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为此,应建立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更加有序、有效地参与到网络反腐中去。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指的“义务”,是指那些东窗事发后被认定为贪官之后的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主要指其应连带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报载,南京国企反腐败出新招:不论谁贪污腐败,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就得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用私人财产填补窟窿。该市某包装材料厂厂长因腐败行为,给企业造成了严重亏损,使70万元的银行贷款无法偿还。最近,监察机关将该腐败的厂长移交司法机关的同时,责令其变卖住宅、汽车等家产来弥补企业的损失。南京国企反腐的这一招无疑让那些贪官污吏们真正尝到了腐败的苦头。又打腚又拔毛,让腐败者丢了乌纱又破财,反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反腐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要扎实推进反腐建设,达到改善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遏制腐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首先必须确立反腐建设的基本理念。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目前的反腐实际情况,在反腐建设中应树立制度创新、全过程监督、依法反腐、成本控制、公众参与的理念,这是反腐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