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财喜 《湖湘论坛》2008,21(6):70-71
劳动者"过劳死"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它对社会具有的负面价值非常大,它导致人的愚钝和痴呆。劳动者"过劳死",利益之差为害,是利益总量的减少,因而不符合社会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是不道德的,是不应该的。因而,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要采取措施防止"过劳死"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正重要发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青年群体普遍愿意为政府建言献策,高学历、高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群体发声意愿更为强烈。在表达方式上,底层青年更认同联系官媒、政府、人大代表等传统方式;转发"热帖"、网上"拉群"、网络签名等网络自发方式更受中上层青年群体认同。党员、党政干部等体制内青年群体更认同传统发声方式;民主党派、企业青年等党外及体制外青年群体更认同自组织形式的发声方式。  相似文献   

3.
"蚁族"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蚁族"的现状折射出当前我国高学历群体实现有效的"知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深入地研究"蚁族"现象的成因、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和建议等,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蚁族"问题严重化趋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帮助适婚青年实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举办了第二届相亲文化节.基于此次文化节的研究表明,高学历、高收入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个性化、多元化成为未婚青年群体的显著特征.调查报告分析了新时期青年未婚未恋的原因,并以事实为依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林江  郑陈荣  韦春  张发爱  李辉 《传承》2012,(18):18-19,53
针对高校二级学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结构特征和学科建设的特点,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从创新党建工作新思路、发挥党组织和"双高"党员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双高"群体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以"双高"群体党建工作促高校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海将“白领”写进发展蓝皮书 据《工人日报》报道,“白领”第一次作为城市青年未来发展的代表和示范群体,被写进《2002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中。“白领”,即高学历、高收入及较高职位,年龄介于20-40岁、从事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群体。作为城市青年未来发展的典型群体,  相似文献   

7.
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婚姻问题是当前我国出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三高”青年女性的婚姻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前的择偶难和婚姻不稳定两个方面。导致“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  相似文献   

8.
锐词     
《群众》2018,(18)
正中间群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五等份分组,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中间群体,就是处在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之间的群体。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消费降级有人认为,榨菜、二锅头、快餐泡面、低端啤酒等快消品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业绩较大幅  相似文献   

9.
<正>在发达国家,社会收入分配基本呈现橄榄形结构,比较稳定。而在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均较大,社会收入结构有人称之为"图钉型结构",即富裕阶层人数较少而收入占比却较高,中产阶层(笔者认为对中国这一群体称之为"中产阶层"比"中产阶级"更合适)人数也比较少,而中低收入群体比重过高。不过,这一现象正在被逐步改善:近几年来,收入差距开始收敛,中产阶层比重有所上升。不管这是经济转型的因还是果,总之都有利于社会及  相似文献   

10.
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众多中青年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两个趋势及其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并从解压阀、管理制度和健康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缓解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大》2012,(17):44-44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提出了关于预防农民工"过劳死"的建议:第一、加强对"过劳死"的宣传教育;第二、通过立法预防"过劳死"。她表示,广东省可以率先试点,对"过劳死"进行调研立法,为提高劳动者生活和生命质量提供法律保障。广东可在三个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三元到四维":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利于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目前,85%的中国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其中尤以中低收入群体("夹心层"群体包括在内)住房困难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我国住房保障的首要任务当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三元到四维"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求将廉租房作为解决最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将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主要方式;将限价房作为满足中等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主要手段;将住房公积金和住房信贷等方式作为实现高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主要措施,借此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朱迪 《人民论坛》2023,(2):70-7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疫情期间饮食、医疗保健、教育占居民消费较高比重。我国数字新消费蓬勃发展,中等及高收入群体和中青年表现突出,绿色低碳消费成为城市新兴消费,高收入、高学历、年轻世代更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行为,居民的新能源车购买意愿近年来大幅度提升。提振居民消费倾向,需关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消费需求和动机,把握新机遇,特别重视供给体系完善和社会文化营造,改善消费的宏观外部环境,在高水平上不断促进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观点     
《今日浙江》2013,(17):5-5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有两个难点与重点,一是收入的差距,一是分配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近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说。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有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分众营销"意识。不仅要懂得工农,也要了解各种群体,  相似文献   

15.
小保信箱     
"过劳死"应否属于工伤?小保:前不久外企一名年轻的中国员工李某突发心脏病猝死。去世前,他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过度的工作导致其死亡,人称过劳死。眼下屈于各种压力,大城市白领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过劳死"不仅威胁着生产线上劳作的普通职工,还呈现出向高科技领域、"白领"阶层蔓延的趋势。请问,过劳死应否属于工伤?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一线城市,到更基层、更基础的岗位工作。如果以高学历代表高能力,那么可以说"高能低就"现象越来越常见。但是,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高能",基层岗位也不意味着"低就",以高学历、基层岗位作为判断标准的"高能低就"不仅不是人才的浪费,而是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以及青年个性化增强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需要的"高能"是什么,而所谓的"低就"是否合理,需要重新进行讨论和衡量,并以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协商论坛》2015,(2):64
羊年春节期间,上海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播甚广。这位学子文笔不错,也谈及许多让人有共鸣的话题。他在文中还强调了一个概念,名为"知识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究竟是何含义?我以为,在一些人文学科高学历人群里弥漫着的"知识无力感",本质是高学历与收入之间未能形成平衡。他们反复谈及的"无力",只是学历未能换来所期待的收入。这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当下,过劳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笔者透过梳理过劳死的相关背景,多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过劳死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对过劳死予以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新成效。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之源。未来几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要落实好《建议》提出的"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带来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很多大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聚居在城市特定区位的现象,上海概不例外.对杨浦区城镇低保家庭聚居区的调研发现,城镇低保家庭聚居区的形成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廉租房保障制度缺位,"重效率、轻公平"的城市规划价值取向,城市历史空间的延续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下需要从住房保障和城市规划两方面采取行动,促进低保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