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海鹰  杨瑞梅 《长江论坛》2006,(1):59-62,95
官吏考核,是对官吏职位升降、奖优罚劣的基础,是我国历代官吏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纵向比较自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前期各朝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力图从中发现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当今公务员制度改革以及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封爵制度是等级性极强的政治制度,隋唐以前,构成爵制等阶标志的爵称、爵序呈不断变动状态,隋唐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逐渐发展为当时爵制的主体,两宋以后,五等爵成为封爵的核心等级,而且爵制相对稳定.不过,我们一旦细察清代五等爵的源流,爵称、爵序演变,五等爵升降之法,就会发现:清代爵制形成过程中浓郁的八旗制度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吏考绩制度、监察制度和官员惩戒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古代官吏治理制度实践,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密折制度是清代所独有的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相似文献   

5.
唐代监察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事前监督的谏官制度、事中监督的御史台制度和事后监督的官吏考核制度,对当代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等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阶级社会,国家官吏制度的完善对于维护阶级统治至关重要。考察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是在政治领域中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后,才开始清除封建势力对国家行政管理腐朽影响,实现现代文官制度的。当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改革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国家官吏制度的时候,也正是马克思关于国家官吏制度思想形成  相似文献   

7.
周琼 《思想战线》2002,28(5):101-104
吏治的整顿是中国古代贤明的封建君主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不同的帝王和官吏 ,其思想、措施及效果各不相同。作为多民族边疆地区的云南 ,从汉唐以来 ,就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羁縻统治 ,元明清王朝实行土流并治的政策 ,从而造成了两套不同的官吏体系 ,不仅中央王朝形成了一套管理流官和土官的不同措施 ,历代治滇的最高官员也在施政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吏治思想。在清代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治滇的吏治思想在其中较有典型性 ,对云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平 《人民论坛》2020,(2):142-144
清代前期的财政体制是传统中国财政模式的代表,"不完全财政"是它的典型特征。不完全财政体制主要表现为官吏薪俸低微、地方经费缺乏、军费开支不足,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民众负担加重、国家税收失控。在民主法治的中国,清代"不完全财政"的制度条件已不存在,但其缺陷仍然是我们制度建设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世爵世职承袭人择选,是清代一项重要的礼制,也是清代世爵世职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清代勋旧亲贵阶层的名爵、特权、利益继承的合法性问题。与清代世爵名称、序列、等阶的演变相同的是,世职承袭人择取制度的形成,深受女真八旗制度的影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后金立爵之初,从世爵世职承袭人的择选,看不到汉族王朝流传久远的宗法制度的影响。清入主中原以后,世职承袭人择选还表现为满汉习俗、文化的冲突,雍正以后才最终实现了爵位承袭与宗祧承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唐代对官吏犯罪问题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前者用于规范官吏的行为,后者则是对违反这些规范的惩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了这一历史时期吏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文玲 《求索》2007,(7):209-211
自儒家孝伦理思想形成、完备后,其治世功能在汉朝得到了统治者的充分重视,儒家的孝伦理与国家的法律实现了充分的融合,孝伦理全面法律化。表现在行政法领域,则为在官吏管理上以孝选拔官吏、对在职官吏是否行孝进行奖惩、要求官吏推行孝教并进行褒奖;在文化教育上确立《孝经》的经学地位,并将其作为全国性的教材;用诏令形式优抚老年,颁布养老令、高年赐王杖;以诏令形式奖励孝子等。  相似文献   

12.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15):48-48
清代乾隆年间,随着社会时局的日渐稳定,各级官吏队伍也陆续健全起来。于是,朝廷也就开始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提出非进士不能为官。然而,在当时进士毕竟是凤毛麟角,而赋闲在家中的举人不断增多,想成为进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为了不影响科举制度的稳定,清朝不得不考虑为落第举人另择出路,这样一来,就使得"大挑制度"——清代选拔官员制度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3.
许光县 《求索》2013,(1):119-121
以义田为代表的清代团地土地,是清代土地所有权的重要形式之一。清代法律对团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制,主要从设立途径、运行模式、保护源泉三个方面着手。清代团地土地所有权在宗族等主体上的设立过程,体现了民间力举与国家力推的特征。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采用近乎苛刻之运行模式,是封闭主义与回避原则的作用结果。宗族法与国家法的二元合力,则形成了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的保护源泉。清代团体土地在发挥稳定基层社会、促进宗族和睦的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发展。研究清代团体土地所有权,不仅具有构建中国传统物权制度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南建筑园林工程公司是一家以承担大、中型园林绿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为主的综合园林及建筑施工企业,具备多项工程施工资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重视考核官员的官 德、政绩和功过等情况,逐渐形成了 一套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办法。 我国古代统治者主要用惩罚和奖励的 手段来管理和约束官员。汉代通过考核区 别官员的优劣,成绩显著的被称为“最”,给 予重奖。其余再按优劣排列名次。对成绩优 良者按口头褒奖、行文褒奖、增加俸禄、升 官赐爵等顺序由低到高进行奖励。考核成 绩较差的被称为“殿”,要追究其责任,给予 处分或刑罚。唐代将考核成绩分为上中下 三等九级,根据等级分别给予赏罚。清代根 据考核成绩将官员分为称职、勤职、供职三 等。对一等称职官吏加官晋级;对三等怠惰 渎职官员进行责罚。  相似文献   

16.
秩禄指按行政职级序列领取工作报酬,乃是我国古代官吏的工资制度。秩禄又称秩俸,秩是指官吏职务级别,禄或俸则指薪饷报酬。秩是禄的依据,禄是秩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先秦时代分封食邑,世卿世禄,尚未形成官僚体系,虽然“自天子至下士凡六等”,上下等级森严,但并不讲究秩禄。秦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由血缘、门第任职的世卿世禄制,官吏统由国家任免,由政府付给俸禄,使君主与臣僚间形成一种雇佣关系,任官食禄的官僚制也就形成了。秦汉大帝国既要依靠众多的官吏来统治和管理庞大的国家,也就必须以国家财政来支付各级官吏的薪俸,使…  相似文献   

17.
回避制度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制度初显于西汉而成于东汉。西汉时,为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分封的诸王特别是同宗兄弟和后室同宗外戚篡权,在官吏的任用上原则规定:“王国人不得宿卫”,“王舅不宜备九卿”,已具有回避的意义。东汉时,防范和限制官吏利用亲朋关系循私枉法的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制度已初步形成。在亲属、职务回避方面规定;“后官之家,不得封候与政”,“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在地区回避方面,实行三年一大考的“考课”制度,以考课的成绩,决定官吏的升迁降调,重新安排职务,进行官吏交流,防止地方官吏在—地长期任职,形成盘根错…  相似文献   

18.
张俊 《人民论坛》2010,(5):230-231
汉代官吏试用(即守吏)制度中的关于官吏的选任、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官吏腐化的内容,包括"非正式官吏"的激励性;试用范围的合理性;试用形式多样化的灵活性;权责明确的制约性;不一定成为正式吏的防腐性以及不念旧恶的进步性等等,在当今社会仍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小文 《传承》2007,(7):83-84,92
明清时期国家的治边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初有朱元璋的"怀柔"思想,后有王阳明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变通思想,到了清代初期则出现了"以汉代夷"思想。而广西土司制度也经历了土司治理到"土"、"流"存,再到"改土归流"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是城镇中比较固定的商业区域,早在西周时,我国就出现了“市”。本文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到唐代,“市”已发展演变为多等级,多层次的商业区,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以及按各种商品分类的“行”。各等级的市均由政府统一委派官吏,设立制度,对商品购销活动的地点,时间、衡器、物价、商品质量、非法贸易活动、内地与外地外番的交易、市场秩序和市容等进行全面管理,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市场管理制度。但随着唐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唐中叶以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夜市的出现,坊市制的突破,标志着旧的市场管理制度也将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