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党的优秀女干部吕玉兰,生前曾与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一起工作过3年,其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1993年3月31日,吕玉兰同志不幸病逝,在这位著名女劳模逝世2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她的丈夫江山写下了这篇深情的回忆文章。阳春三月,原野的玉兰花又含情脉脉地开放了。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玉兰。  相似文献   

2.
“我自己想把它留着” 1985年11月1日,我从哈尔滨征集刘少奇的文物后到北京。晚上打电话给王光美同志,简单地汇报了征集文物的情况。她要我第二天到她家里去,将她保存的一批文物献给正在修建中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第二天下午3时,我准时到达光美同志家里。她拉开放在身旁的一个红白条的皮袋,里面都是刘少奇生前用过的办公用品和穿过的衣、裤、鞋、袜等用品。光美同志拿出一件就给我介绍它的来源、年代和其它情况,介绍完一件就交一件给我。文物交到最后,她手中还拿着一双黑色的尼龙短袜,袜  相似文献   

3.
彭钢     
彭钢,女,幼名玉兰,湖南省湘潭县人,1938年11月出生在乌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伯是彭德怀。父亲彭荣华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搞地下工作,1940年9月被敌人杀害。母亲龙国英也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玉兰年仅6岁便经常为地下工作者聚会时站岗放哨,大家都亲昵地叫她“小兔子”,赞扬她的机灵。1949年湘潭解放前夕,党组织为防止敌人对烈士后代下毒手,将玉兰兄妹几个改姓胡,隐藏在石潭镇。1950年初,烈士遗孤被党组织接到北京,玉兰进了北京华北小学读书。这年春天,彭德怀从西北来北京开会,玉兰第一…  相似文献   

4.
1938年我在延安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工作。大约九、十月间的一天下午,秘书长突然叫我说:“李贞同志从前方回来述职,她要和女同志住在一起,就住到你那里吧!”我感到太突然。不是我不愿热情接待,而是我那小得可怜的土炕(不能烧火),怎能让她住呢?!确实机关内又没有别的女同志了,于是我灵机一转,毫没考  相似文献   

5.
好姐妹牵线 那时候大家为吕玉兰的婚姻操心。都20大几了,她的心还和村北沙荒一样,茫茫不见春意,一天到晚风风火火像个假小子。我去问她母亲,大娘叹气说,为这事愁得天天晚上睡不着觉。那么多人写信表白、登门说亲,吕玉兰就是不吐口。我亲眼见过一位年轻有为的师政委慕名而来,可因见面后玉兰客客气气,只  相似文献   

6.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王宇光自从我的老伴、战友贾唯英同志去世以后,我慢慢静下心来,清理她多年的资料,翻阅她所写的文稿,默默地重温了她的一生。闪光的青春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容易冲动的女性。好像身上有一团火,走到哪里就带到那里,她具有这样的性格,当她略知“五四”...  相似文献   

7.
“小皮球”来到组织科1940年10月的一天,一位女同志来到我们政治部组织科,她便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罗忠毅的爱人柳肇珍。那时她不过20岁左右,个头不高,有点圆胖。当天,作为组织科长的我召开科务会,对她表示欢迎。以后在工作中,同志们了解了她的个性特点,都称她“小皮球”。我嘛,是科长,不好这样叫,就叫小柳。在一次党的小组会议上,柳肇珍主动把自己的情况向小组同志汇报了一番,最后还请同志们多多  相似文献   

8.
1980年 11月20日 王光美:总算让全国人民出了这口气 王光美同志今天特别高兴、活跃。她并不认识我,可是她看到我佩戴着蓝边的记者证,就像久已相识的老朋友,对我说:“太高兴了!总算看到把他们押上审判台了,总算出了这口气,全中国人民出了这口气。”一位叫不出姓名的老人说:“我活着就等着看把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位令我非常尊敬的老友,她就是《北京晚报》的创始人之一、解放前我党培养的第一批地下革命电台译电员——方亭同志。和我有着50年友情的方亭今年已经88岁了,但是她头脑清晰、心态平和。看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谁都想象不出来,她的青年时代就如同《潜伏》《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视剧中描述的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情景。方亭经常和我说起她当年的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雷凑使是1946年初。当时,出左丰美同志带领的游击队,从闽中转移到闽东北地区,在南古瓯边沿山区活动。这一带,很早就有红军和游击队活动,地形好,群众觉悟高。一天夜里,我和郑荣堂及十几个游击队员从古田六空走到半山村,郑荣堂敲开雷凑使家大门,我见到一位50多岁的老阿母,老郑把我们介绍给她,说我叫马同志。她看到游击队中仅我一个女同志,对我格外亲切,把仅存的一斗米拿出来煮。我坐在灶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八一建军69周年的时候,我拜访了91岁高龄的老红军干部、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她知道我要请她谈长征,没等我发问,就说:“长征是我们新中国一个说不尽的话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到现在已经60年了。中国人算年龄,60年叫一个花甲,是要隆重庆祝和纪念的。今年以来,许多人来采访,要我谈长征,我很高兴,说明大家决心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所以,只要有人来,我都有说不完的话。 刘英同志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经历过大革命血与火的洗礼。遵义会议后,她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身边工作。我想她一定能够从长征的历程中,谈出一些生动而又深刻的东西来。于是,我提出,最近半年多来,江泽民同志反复讲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纪念七一建党75周年时,又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是不是可以从领导的角度来谈谈长征。  相似文献   

12.
琢璞归金2006年我到宣教司不久,支部讨论培养金婷同志入党的问题,她是2005年刚考入司里的公务员,积极要求入党。当时全党正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我问了一句:"她有什么先进性吗?没有先进性怎么入党呢?"组织委员、副司长施春景同志跟我说,小金的文笔很好,能不能让她给全司的文字材料把关。我一听很高兴,我们司还真需要这么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6,(12)
正长征一走一留中央红军长征前,拟定了一份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名单,这份名单共有32人。在这份32个人的名单中,就有我母亲彭儒。那时,母亲正在长胜县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苏区中央局派了一名交通员到长胜县通知母亲,叫她马上返回瑞金,随部队行动。她回到瑞金时,看到许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收拾东西。后来看见吴仲廉,她告诉我母亲:  相似文献   

15.
宫维民同志: 我妻子是个爱唠叨的女人,每天下班后,我很想静静地坐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躺在沙发上看点书报,可妻子从我一进家门就开始唠叨个不停,把我唠叨得头疼,我想发作,又一想,她每天带孩子、买菜做饭,也不容易,可我也实在难以忍受她没完没了的唠叨,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宫维民同志: 我有个小“金库”,是瞒着妻子搞的。钱也不多,多的时候有千八百。我这点钱被妻子发现了,她大闹一场,说我对她不忠诚,怀疑我有外遇,还要和我离婚,逼着我把小“金库”充了“公”。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但为了“小家”的安宁,我只好忍气吞声。我越想越不明白,难道丈夫就不应该有自己的私房钱吗?有了小“金库”就是对妻子不忠吗?  相似文献   

17.
回忆和怀念     
刘英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姐。近十年来,她应约在《人民日报》、《望》周刊等报刊上,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回忆她和张闻天同志几十年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历程,得到各方面的好评。现在中共党史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姐回忆文章提及的许多事情是我和他们共同经历的,自然地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闻天同志的怀念。我认识刘英同志,是在她结束留苏生活回到中央苏区以后。同张闻天同志认识,则早在1927年底我到莫斯科学习时。他曾在重庆从事新文化运动,得到我四哥杨公的支持和帮助,还在我家里…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8日,湖南孕妇蒋玉兰搭乘南京至长沙航班,准备返回湖南衡阳老家,她的预产期是2月12日。按规定,怀孕8个月以上不宜乘飞机,  相似文献   

19.
感人至深,可编一消息(或报导)载《四川日报》。——张学忠看了李俊同志的文章,我很感动。我既为我们有这样的老党员感动骄傲,又为我们组工队伍充实了这样的新同志感到高兴。请代我看望李俊同志,应向李俊同志学习。——魏宏2005年初,在洪雅县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拉开序幕时,一名柔弱纤秀的女同志被抽调到县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工作。她,就是该县花溪镇的一名普通干部李俊。她,看似普通平凡,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组工干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时间的较量刚接到通知时,李俊的心情很激动,想法也有些天真。因为她原来常听别人讲,城里的工…  相似文献   

20.
早春二月,记者在京西宾馆采访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一位年过五旬的女同志引起了我的注意。 宾馆大厅:政协领导欢迎委员到会的队列中,有她亲切的笑容; 会场内外:安排会议程序,发布公告简报时,有她忙碌的身影; 委员驻地:与委员们促膝谈心,关照生活起居上,有她无微不至的热情。 她就是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孙聿同志。在以后的采访中,我又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这位担当着管理政协大家庭重任的好“管家”。 孙聿工作作风细是负责会务工作的同志和到会的委员们有口皆碑的,但这决不仅仅因为她是个女同志。她常说,组织和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